事實上,陳定信會投入肝病研究跟他的父親有關。待人謙和的他說,大四那年,父親罹患肝癌,群醫束手無策,父親從發病到過世只有短短4個月,一家人突然之間失去依靠。
從臨床研究找原因 推動肝炎防治
擔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以下簡稱臺大醫院)總住院醫師(CR)那一整年,有一半時間負責消化內科病房,每次有肝癌病人住院,就有種說不出的難過。陳定信說,當時他心裡很納悶,「為什麼肝癌病人送來時都己經病入膏肓?」「當醫師應該要救人,為什麼碰到肝癌病人只能眼睜睜看著病人往生!,實在不是滋味。」
「臺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得肝病?我應該弄清楚!」陳定信表示,不找出兇手,如何幫助病人?而且罹患肝癌患者大都是50歲左右,他們是家庭的支柱、依靠,他不想再看到病患家破人亡的悲劇一再發生。他覺得,要解救肝癌患者,必須從臨床研究找出原因。
當時已有研究知道,肝癌跟B型肝炎病毒可能有所關聯。1973年在臺大醫院的研究確認臺灣肝病的元凶是B型肝炎病毒,也發現這個病毒主要透過垂直感染,由母親傳染給新生兒。
這些發現,奠定了我國防治B型肝炎的基礎。1978年隨著宋瑞樓走出實驗室以研究成果說服政府實施肝炎防治政策;1984年政府根據已故美籍流行病學專家畢思理和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師羅光瑞在新生兒臨床試驗的結果,啟動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讓臺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大規模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迄今使臺灣800萬年輕人免於B型肝炎的威脅。
B型肝炎疫苗注射 成效顯著
臺灣1986年開始全面施打,成效相當顯著。根據統計,目前34歲以下的臺灣人B型肝炎帶原率不到1%。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推動下,目前全世界有180個國家跟隨臺灣腳步,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
說起這段歷史,陳定信仍記憶猶新,場景回到1980年代初期,政府欲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引起輿論大肆撻伐,醫界也意見分歧,不少人批評:「這些醫師太沒良心了,把我們的新生兒當白老鼠,只為了自己想要成名。」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他並沒有退縮,覺得「對的事情,要義無反顧的去做!」
個性耿直的陳定信認為,B型肝炎疫苗注射可讓下一代年輕人免於B型肝炎的威脅,這是「對」的事,一定要堅持到底。而為了安撫民眾,他跟宋瑞樓兩人上廣播、電視台宣導。他笑著說:「當年上遍臺灣大小廣播、電視節目,連台語電台也去上,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廣大民眾為什麼新生兒要施打B型肝炎疫苗。」
C型肝炎 藥物控制療效佳
對肝病的研究,C型肝炎也是值得去注意的。當C型肝炎病毒被找到後,臺大肝炎研究團隊隨即發現,在臺灣慢性C型肝炎是導致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的第二大殺手,僅次於慢性B型肝炎。臺灣感染C型肝炎的人口也不少,不輸西方國家,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估計,全台約有70萬人感染C型肝炎。
當時,全世界用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成效不佳,治療時雖有40%的人具有一些效果,但絕大多數停藥後就復發。當時陳定信翻閱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現,瑞典有位Reichard醫師用雷巴威靈治療C型肝炎,治療期間可以降低GPT指數。腦筋轉得快的他,立即想到臨床上治療嚴重感染症,採行多種抗生素一起併用,療效相當好。此外,癌症的化學治療也常常把不同的藥物合併使用,為什麼我們不把干擾素和雷巴威靈兩種藥物合併使用,來治療C型肝炎呢?
陳定信把這個想法跟同是研究團隊成員的教授賴明陽討論,決定把干擾素加雷巴威靈合併起來,來治療C型肝炎,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當時,藥物相當昂貴,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經費有限,根本負擔不起,陳定信跟藥廠商量,請他們提供藥物,臺大團隊負責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干擾素加雷巴威靈合併療法效果遠優於單獨使用干擾素。
「當時,光是人體試驗的干擾素藥費就花了1,500萬元,如果不是藥廠提供藥物,根本做不到」陳定信和賴明陽堅持信念,終於找出根除C型肝炎病毒的合併療法。臺大團隊開發的C型肝炎合併療法以後演變成正式的療法,在全球風行了20年,直到2016年口服的C肝藥物DAA上市,才退出主流。這幾年,C型肝炎藥物發展神速,未來幾十年,C型肝炎病毒將有可能被消滅。
陳定信強調,臺灣的肝炎防治在世界是相當傑出,這些成果是很多人包括醫界、學界、公共衛生界的努力,還有非政府的民間組織也都有很多貢獻。但其中有一個環節常常被漏掉,就是政府,其實政府的介入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政府積極介入的話,學界力量有限、事實上手無縛雞之力,所以絕對須要政府的積極介入,才有可能有效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