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內外學術實證證據顯示中醫藥確有疾病防治、健康促進之價值,民眾在日常生活也常接受中醫診治或運用中醫原理保養身體。近幾年來,中醫界為失能者提供到宅中醫針灸傷科服務、參與急重症治療,並進行中醫養生運動推廣、中西醫合作癌症治療等多項計畫,引起民眾許多正面迴響。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表示,目前全球超過半數人口以傳統醫學作為第一線醫療,且已有130國使用傳統醫藥作為醫療選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6年也認可針灸可治療64種適應症,在2014年WHO發表的「傳統醫學戰略十年目標」中,更建議傳統醫學應依國情逐步整合,並納入當地健康照護體系,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投注龐大經費與人力於傳統醫學研發領域。2017年WHO首次邀請臺灣中醫師林昭庚教授參加140屆執行委員會議,並發表演講「針灸列入緊急救援醫療之應用」,顯示我國中醫藥的價值與地位已逐漸獲得國際醫界的肯定。
健全法規 民眾、中醫藥產業皆受惠
由於中醫藥的運用範圍非常廣泛,歷史淵遠流長,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5項明定:「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並促進現代和傳統醫藥之研究發展」,顯現我國對中醫藥於促進發展甚為重視。
為了落實憲法條文,立法院於2019年12月6日三讀通過《中醫藥發展法》,象徵我國中醫藥發展邁向重大里程碑,黃怡超受訪時,針對《中醫藥發展法》進行剖析,本法共7章24條,立法重點在於促進中醫藥永續發展、完善中醫藥醫療及照護服務、提升中藥品質管理及產業發展、精進中醫藥研究發展及中醫藥人才培育,以增進全民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