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社會出現了一些隨機殺人事件,引起民眾關注。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分析,隨機殺人案件、自殺案件或家暴等保護案件主要成因包括貧窮、青年失業、毒品、精神疾病與家庭結構等因素。以家庭結構來說,家庭規模縮小、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等問題讓家庭支持系統變得單薄而脆弱,因此脆弱兒童與家庭便格外受矚目。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解釋,傳統社會多為大家庭,宗親與家族力量很龐大,可以提供有力支持,當家族成員因精神疾病或失業等問題無法照顧小孩、養家活口,家族其他成員可以很快提供支援。進入工商社會,家庭單位逐漸以小家庭為主,有些甚至是破碎家庭,只要其中有成員出問題,支持的力量就會崩解,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很容易釀成悲劇,社會安全網就是希望結合社區、社會與政府的力量,為這些家庭提供資源與協助,減少悲劇發生。
從家庭著手 才能全方位改善問題
「人都是活在家庭當中!」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指出,過去處理兒虐、老人受虐、家暴等議題,多半著眼於個人,事實上,要從整個家庭的角度才能真正看到問題所在,社會安全網從這觀點出發,「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進行資源整合,面對求助者,服務就不會很片段,透過社會安全網建置,希望可以提供民眾整合性服務,進而達到風險預防目標,避免後續發生暴力、攜子自殺等悲劇。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家庭可能面臨百百種狀況,在社會安全網服務體系,家庭分為一般家庭與高風險家庭,而高風險家庭又細分為脆弱家庭與危機家庭,一般家庭是指「支持與照顧成員功能健全之家庭」,脆弱家庭是「因貧窮、風險與多重問題,造成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而需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之家庭」,危機家庭則是這家庭已發生家庭暴力、性侵害或兒少、老人、身障者等受虐、保護問題,因應不同家庭問題,各有對應資源、策略。
簡慧娟以脆弱家庭為例分析,脆弱家庭背後可能隱藏貧窮、失業、家族成員犯罪、吸毒、酗酒等因素,也有人未成年就生小孩,就是俗稱小爸爸、小媽媽,或者像兒童、老人照顧、物質缺乏、遭逢急難、經濟支柱生病、出意外等,都可能讓家庭出現困境,成為脆弱家庭。若家庭成員及時對外求援,就可以多一份支持的力量,重擔可以稍微減輕。
精神病病友 需要更多關懷
當家庭出狀況,像暴力行為是精神疾病引起,或家人有吸毒問題,光靠社工力量並不足夠,必須醫療等專業團隊出面,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諶立中舉例,如果患有精神病的父親毆打小孩,小孩打保護專線113求援,啟動社會安全網機制,除了社工會評估小孩安全、家庭整體狀況,心理衛生社工也會協助這位父親就醫。
諶立中表示,像上述情況,如果患有精神病的父親毆打小孩,小孩打保護專線113求援,啟動社會安全網機制,除了社工會評估小孩安全、家庭整體狀況,心理衛生社工也會協助這位父親就醫。
諶立中也澄清,多數精神疾病病人並沒有暴力傾向,暴力行為的發生,可能是家人相處摩擦、經濟收入不佳等其他原因導致,也不全然是精神疾病引起,因此不能把精神疾病與暴力行為畫上等號,這需要專業人士的釐清,民眾也要避免這類汙名化標籤。
透過專業關懷 減少病友失控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有躁鬱症、妄想、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病的民眾不到總人口3%,如果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身心疾病列入,則約25%。目前全臺因精神方面問題曾去醫院治療且出院接受追蹤、輔導者約14萬人。醫學證據顯示,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病是大腦神經傳導異常造成,部份為遺傳,不少病人甚至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疾病發作時必須按時服藥、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當病人情況穩定而回到社區、恢復正常生活,多會安排社區關懷員定期關心其是否按時用藥、病情是否有變化。
不過諶立中坦承,這10年來,全臺社區關懷員人數只有不到100人。現在這項工作多由公衛護士進行,未來預計增加心理衛生社工283人,幫助減輕公衛護士工作負擔。未來也期望可以針對社工、警察等專業人員設立專線電話,當社工、警察人員面對精神病病人時,若遇到任何問題,可以馬上撥打專線電話諮詢,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了解如何與精神病病人互動,以在最短時間化解危機。
面臨家庭危機 盡快對外求援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司長林維言建議,身處脆弱家庭、危機家庭,如果民眾承受威脅,需要受保護,最快求援方式就是撥打保護專線113,學校、醫院若懷疑小孩受虐待、需要保護,也會進行通報。當家人、親密愛人已經開始打人、出現暴力行為,撥打113、110都可以,警方會及時介入、阻止暴力事件發生。當遭逢急難、經濟困頓,窮到三餐不繼,家庭出狀況,福利諮詢專線1957就可以幫得上忙。
不只113、110、1957等專線電話,如果是兒少虐待、親密暴力等保護案件,民眾也可以到全臺各地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求助,或透過「關懷e起來」網站進行線上通報,相關人員就會提供進一步諮詢、協助。
當民眾透過保護專線113等管道求援,就會啟動社會安全網機制。林維言指出,像兒虐、家暴、兒童等保護案件,一經通報,社工會立刻進行聯繫、訪視或調查,也會做風險評估,像小孩有沒有受傷、有沒有受到適當的照顧、家庭經濟有沒有困難、小孩是否需要安置等面向都會列入評估,經過仔細觀察並與家屬詳談後,也會評估這家庭有甚麼樣的需求,根據個別情況,轉介相關政府機關、部門處理,也會根據不同需求提供所需服務與資源,必要時會協同民間社福團體力量,避免脆弱家庭、危機家庭狀況一再惡化。
*當家不再是避風港,暴力發生時如何保護自己? *
1. 勿以言語刺激對方,火上加油。
2. 維護生命安全,儘可能保護自己的頭、臉、頸、胸和腹部等人體的重要部位。
3. 大叫「救命」、「失火」,尋求鄰里的幫助。
4. 撥110報警,113婦幼保護專線。
5. 在警察到達之前,保持暴力現場原狀,以留存更多的證據。
6. 保留證物,如驗傷單、遭破壞之衣物等。
7. 若有至醫院就診、驗傷,應取得驗傷單等相關資料,並以照片為證到警察局報案及作筆錄。
8. 求助各縣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婦幼保護專線、或各地分局。
*男性可撥打衛生福利部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
跨部門合作 才能事半功倍
林維言強調,社會安全網的運作,需要靠社工、醫療、勞政、教育、警政與司法等跨專業、跨部門合作,彼此橫向連結,才能真正幫助脆弱家庭、危機家庭度過難關。像社工進入高危機家庭訪視,或評估需要將小孩先行安置時,如擔心遭受人身安全威脅,多會尋求警察單位支援,共同訪查。
簡慧娟也提醒,民眾在經濟、家庭方面出了問題,一定要勇於向外求援,在社會安全網中有許多資源、管道可提供協助,若妥善運用,相信情況會逐漸好轉,期待透過社會安全網的層層保護,讓家庭每一份子都能得到幫助,並進一步減少悲劇發生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