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診所攜手合作-醫療服務不漏接
享新知
人氣(102)
在偏鄉、離島,民眾去大醫院就醫,必須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多數民眾會想:「如果在家附近就能把病看好,不知該有多好!」而衛生福利部一直推廣的「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就醫先到診所,病情需要再轉診!」觀念,就是希望落實分級醫療,鼓勵大小醫院、診所組織策略聯盟,並推展醫療巡迴服務,加上「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的運用,讓偏鄉、離島民眾在當地也能享有良好醫療品質。
 
信任在地診所 民眾就醫免奔波
「去大醫院路程長,人也很多,可能看診只有幾分鐘,患者不容易與醫師建立長久關係,所以現在推廣的是,民眾先到熟悉診所找熟悉的醫師看診,如果病情重大,診所醫師就會安排轉診,轉診程序也趨於簡便,對醫師、民眾都比較方便。」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簡稱健保署)專門委員劉林義表示,分級醫療對民眾來說非常重要,民眾生病時,如果在當地醫療院所就獲得治療,便不用長途跋涉地到大醫院人擠人。為了落實這樣的目標,目前政策是鼓勵在地診所、在地醫院可以「生根」,就近服務當地居民,民眾身體異常時,養成到當地診所就醫習慣。診所服務量能提升,偏鄉醫療議題就能大幅改善。

偏鄉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要提升服務量能,衛生福利部實行的「跨層級醫院合作計畫」、建置「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簡稱IDS計畫)及「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服務提升計畫」等策略措施提供了強大後盾。

跨層級醫院合作 診所資源多更多
甚麼是「跨層級醫院合作計畫」?就是鼓勵大醫院與地區小型醫院、診所共組團隊,大醫院醫師也可以定期在小型醫院、診所駐診,小型醫院、診所醫師看診有疑惑,也可以與大醫院醫師討論,彼此合作模式保有一定彈性。

舉例來說,長久守護恆春半島民眾健康的恆基醫療財團法人恆春基督教醫院(簡稱恆春基督教醫院)就在2017年10月與醫學中心等級的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簡稱彰化基督教醫院)組成「策略聯盟」,彰化基督教醫院為恆春基督教醫院提供醫療、資訊、行政、教育訓練等軟硬體支援,對恆春半島民眾來說,這可是好事一樁。

大小醫院要合作落實「分級醫療,雙向轉診」,轉診資訊管道就得暢通。民眾在診所、地區醫院看醫師,若需要轉診,現在也不用大費周章,只要醫師透過健保署設置的「電子轉診資訊交換平台」,就能了解各醫院醫療狀況,在線上就能為患者完成轉診、他院掛號手續,患者轉診的醫院也會主動通知,屆時只要直接到醫院轉診櫃臺報到,省去轉診掛號、聯絡時間,偏鄉民眾需要轉診到大醫院,流程簡便許多。

健保資訊上雲端 醫師可就近看檢查報告
在澎湖擔任行政工作的陳小姐,曾帶高齡70歲、有高血壓、失智症病史的父親到臺灣本島遊玩,結果父親不小心摔傷、骨折,在臺灣接受治療,之後回澎湖休養。她父親想到當地復健科診所復健,卻發現當時忘記申請「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檢查報告,還好有「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澎湖當地復健科診所醫師透過系統,就能調到當時的檢查報告,陳小姐也鬆了一口氣。

劉林義指出,「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對偏鄉、離島民眾幫助很大,民眾到大醫院就醫、做抽血檢查、影像學檢查,回家後在當地診所,醫師就可看到檢查報告、用藥紀錄等資訊。民眾到當地診所,就能接受後續追蹤、治療,偏鄉基層診所、地區醫院醫師更能守護當地民眾健康。
IDS計畫鼓勵 醫院支援偏鄉醫療服務
在提升偏鄉醫療品質的過程中,1999年11月全面推動的「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扮演吃重角色。而協調平地大型醫療院所與山地、離島診所、衛生所共組醫療合作團隊,增加偏鄉、離島醫療服務能量,就是「IDS計畫」三大宗旨之一。

「IDS計畫」其他兩大宗旨還包括,「藉由較具彈性的支付方式,鼓勵醫療院所在一定收入的保障下,提高至山地離島地區進行醫療服務的意願。」與「透過醫療資源的整合,及當地居民的意見參與,全面改善山地離島地區的醫療服務品質。」

以嘉義縣阿里山鄉為例,天主教中華聖母修女會醫療財團法人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就參與「IDS計畫」為阿里山鄉民眾提供各項醫療服務,包括在樂野村設立全年無休的24小時定點醫療站,也結合林務局、衛生福利部觀光假日醫療等其他單位經費,在阿里山遊樂區中的香林衛生室提供24小時醫療服務,包含家醫科、腸胃科、心臟內科、耳鼻喉科、眼科、牙科等,每月提供合計約332診門診,也提供24小時緊急醫療服務。

2017年9月,在IDS計畫的支持下,臺灣原鄉第一家物理治療所「嘉義縣阿里山鄉衛生所附設物理治療所」也開始運作,這也是全國海拔最高的物理治療所,當地以老農民居多,他們長年操勞,物理治療所提供的復健服務,讓老農民筋骨出問題、需要復健時,不需要再遠赴市區就醫,筋骨病痛也可以盡快緩解。

不只嘉義縣阿里山鄉,新竹縣尖石鄉聯外道路路況險峻的原鄉、偏遠部落同樣受益於「IDS計畫」。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簡稱馬偕醫院)團隊自2001年便透過「IDS計畫」承接尖石鄉山地醫療服務,除了定期巡迴醫療服務,後山秀巒村、玉峰村也有馬偕醫療人員全天候門診駐診,並定期舉辦緊急救護種子教學訓練。根據馬偕醫院統計,在尖石鄉所進行的醫療服務已開診超過1萬7000診次,看診人數也突破10萬人次。
馬偕兒童醫院團隊於2013年在新竹縣尖石鄉為當地兒童進行早療評估。(照片提供:馬偕醫院)
劉林義表示,對於偏鄉醫療服務,除了每年編列6億餘元支應「IDS計畫」外,為扶植偏遠地區醫院,更實施「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服務提升計畫」,今(2018)年挹注金額預計達新臺幣9.5億元,補助偏遠地區醫院家數達90家,希望透過補助,鼓勵偏鄉醫院多開設24小時急診及內外婦兒四大科別門診服務;至於巡迴醫療部分,不只補助內、外、婦、兒等專科醫師投入巡迴醫療服務,牙科、中醫等也是巡迴醫療補助重點項目,期待偏鄉民眾可以獲得更全方位的照護。

家醫整合照護計畫 嘉惠偏鄉慢性病患
此外,偏鄉的年長慢性病患者也非常值得關注,近幾年來,健保署推動「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讓年長、常去醫院、診所就醫的慢性病患者更無後顧之憂,這項計畫由5-7間基層診所與鄰近1、2間醫院醫師組成社區醫療群,提供病患24小時電話諮詢服務,即使週末假日,患者一樣也能找到專業醫事人員諮詢,或詢問用藥等資訊。目前全臺共有567個社區醫療群,約4,500間診所、5,800位醫師加入服務行列,受家醫團隊照護的民眾人數已達400萬人之多,民眾若有需要,可以詢問就診醫師相關資訊。

每到週末假日,許多醫院、診所可能休診,特別是週日。偏鄉民眾假日如需要就醫,可運用健保App查詢所在地附近5-10公里範圍有哪些診所、醫院看診與看診時段、看診專科等資訊,或者諮詢健保卡背面0800-030-598專線,也可以獲得相關資訊。

*Q:生病時,如何判斷該去診所還是醫院?*
A:平時可以在住家附近,選擇自己信賴的醫師作為家庭醫師,固定就醫,長期下來家庭醫師對您的家族史、病史較為瞭解,可以提供您妥適治療及建議,如果病情需要,亦可安排轉診。
更多分級醫療資訊 

在地診所量能增 偏鄉醫療更提升
劉林義強調,想提升偏鄉醫療品質,最重要的,還是要鼓勵醫師多到偏鄉地區開診,更要幫助醫院、診所在當地紮根,讓醫師可以和民眾維持長久醫病關係,這不只對推動分級醫療有幫助,偏鄉醫療品質也能有所提升,偏鄉地區民眾就醫權益便可獲得更多保障。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8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