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福e學園-與孩子談性不尷尬
享新知
人氣(104)
隨著校園放寒假與西洋情人節的到來,有些青少年想對心儀對象告白,也有不少青少年對交往界線拿捏不清,父母想提醒、關心孩子,有時卻不知該如何開口。此時親子好好運用「性福e學園」網站平臺,以裡面豐富資源做討論題材,便能幫助溝通更順暢。
 
「眼看著今年女兒就要升上小學四年級了,好奇心也跟著旺盛起來,直直問保險套是什麼?要怎麼生小寶寶?...想請問,媽咪爸比們會如何回答這年紀的孩子?」在社群網路親子教養社團,常可看到這類留言,從留言中也可看到不少現代父母與孩子談到有關性的話題,往往不知如何應對,有些甚至迴避,禁絕小孩接觸,或隨便敷衍。

許多父母 低估小孩親密行為狀況
「許多家長本身有誤解,認為孩子還不夠成熟,以為與孩子談性,時間可能過早」。臺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曾有研究調查針對青少年親密行為比率分別訪問小孩與其父母,結果發現,不少孩子有交往對象,或已有牽手、接吻、甚至性行為等經驗,父母卻還不知道,以為自己孩子在親密行為上還是一張白紙,代表很多父母低估孩子親密行為情況。

鄭其嘉解釋,現在的孩子是「網路原住民」,一出生就是網路、3C產品陪伴成長,面對知識爆炸氛圍,有網路社群、同儕等許多管道獲得資訊,如果孩子有心取得性方面資訊,父母很難禁絕。即使以權威方式阻止,孩子仍可以透過其他管道獲得想要的資訊。父母採用逃避、權威態度,不但迫使孩子轉向其他管道汲取不正確知識、觀念,當孩子在網路、手機遊戲世界遇到網友、陌生人不懷好意的邀約,可能也不會與父母討論,說不定就獨自面對危機。青少年因為私下與網友見面而遭受性危害的新聞案例,現今社會層出不窮。

錯誤迷思 阻礙親子溝通
另有許多家長認為「談性等於鼓勵」,以為和孩子談保險套、避孕等話題,就是鼓勵孩子有性行為,只要聊到親密交往,就一定與性行為畫上等號。這些談性的迷思讓親子對性方面的討論變得更困難。

鄭其嘉說,國外不少研究顯示,父母即使只和孩子談論有關「性」的一般知識,都可以延後小孩性行為發生年齡,關鍵在於父母與孩子「如何談、談甚麼」。父母本身對青少年性行為的態度、親子關係親近度、談性的技巧、對性的認知、甚至是個人的身教等,都是影響親子談性效果的因素。如果父母與孩子關係良好,透過尊重與溝通,讓孩子了解青少年不適合發生性行為以及性行為的風險,能有效延後青少年的性行為。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8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