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遊戲場概念 終於開花結果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遊具「共融」理念,周淑菁收集許多國外遊具影片、照片與資料,寫信給各縣市政府、機關單位,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耕耘,終於越來越多人認同她的理念。像臺北市政府便在2016年5月開始規劃設置共融遊戲場,預計3年內設置36座共融遊戲場,至2018年12月底已有28處公園設有共融、無障礙遊戲設施,2019年預計增設6座共融遊戲場,2020年再多增加2處。
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股長許耀仁表示,共融遊具的設計概念就是要打破使用者年齡、能力限制,「希望打造這樣的氛圍與環境,讓不同族群的人都能一起玩、一起合作,互相成長。」因此共融遊具高度、寬度與深度都必須足夠,也必須可以承受一定重量,就算成年人一起玩也可以,坐輪椅的身障兒等才能順利使用遊戲設施。
此外,可觸及、使用的遊戲設施都必須符合無毒規定,包括8大重金屬溶出濃度,不可超過重金屬最大容許濃度等都含括其中,還有像設施扶手欄杆、柵欄寬度等間隙,也都有規範,避免小孩頭、頸部伸進去、卡住而產生恐慌、窒息等危險。
不只如此,目前臺北市所有共融遊戲場的主動線也都量身規劃。許耀仁舉例,像盪鞦韆擺盪範圍就要避免小孩跑來跑去,以免小孩被盪鞦韆打到,因此盪鞦韆多設置於獨立區域,或劃設擺盪警示範圍,更不會讓盪鞦韆出現在公園出入主動線上,以減少意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