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遊戲場
使你遊玩無障礙
享新知
人氣(99)
在公園,常看到小孩開心跑跳,玩著溜滑梯、盪鞦韆,但對身障兒童來說,公園遊樂設施雖然近在眼前,卻像裝飾品,只可遠觀而無法使用。所幸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近幾年來隨著各地共融遊戲場的興起,情況逐漸好轉,身障兒也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盪鞦韆、玩旋轉盤。
 
第一次看到我的孩子和別的小孩一起玩,玩得那麼開心,這經驗真的很珍貴,謝謝妳!」社團法人臺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理事長周淑菁5年來持續爭取身障兒遊戲權、設置共融遊戲設施,終於有了一些成果,她讀著身障兒家長的感謝訊息,不禁百感交集。

周淑菁提到,這位家長有個孩子罹患腦性麻痺,從小除了家人,多半接觸醫療、照護人員,幾乎都是成年人,因為肢體障礙,無法玩一般盪鞦韆、溜滑梯,也很少與同齡小孩玩耍。由於不習慣與他人接觸,只要外人一碰觸身體,這孩子就會尖叫。國小四年級時,有一次家人帶這孩子去公園玩共融遊具「鳥巢鞦韆」,她與其他孩子挨著身,一起躺在鞦韆上擺盪,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同齡孩子自在玩耍,徐徐微風吹來,她開心大笑,當家長看到自己孩子久違的笑容,內心非常激動,因此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動。

為了女兒 致力爭取身障兒遊戲權
周淑菁四處奔走、倡議,積極爭取設置共融遊戲設施,主要動力來自她的女兒-玟聿。玟聿一歲時確診罹患肌肉萎縮症,出入必須仰賴輪椅。國小時,同學雖然熱情邀請她下課一起玩,但所有遊戲設施她都無法使用,只能在旁邊「觀看、裝忙」,感覺索然無味,久而久之,下課就只好待在教室讀書、畫畫。

每當聽到別人稱讚她「認真、很會畫畫」,玟聿心裡就充滿無奈與苦澀,小小年紀的她,也很希望與大家一起玩,只是這願望似乎遙不可及,即使與同學一起去當時的兒童樂園遊玩,也只能在旁觀聆聽同學開心尖叫、笑鬧,完全無法參與其中。

周淑菁感受的孩子心中深深的失落與無奈,以為這就是現實,無法有任何改變。直到有一次因緣際會看到國外共融、無障礙遊具介紹,且發現歐美在這一方面已發展10年之久,她才驚覺,只要改變遊戲設施設計,身障兒一樣也能與其他孩子一起盪鞦韆、玩溜滑梯,或者玩旋轉盤。因此開始積極向社會大眾、身障團體、立法機關與中央、地方政府爭取身障兒遊戲權,並成立臺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推動聯盟,致力推廣「共融」遊戲場概念。
周淑菁與女兒玟聿一同參與共融遊戲場場勘,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幫助設計單位進行改善。
所有人都能玩 才是真正「共融」
「共融遊戲場的概念是Play for All,所有人都能玩,遊具設計就得滿足所有人,連能力最低、對環境需求最高的身障族群都能玩,才是真正的共融。」周淑菁指出,「共融」不單指硬體,也是一種觀念,這並不是說身障兒遊戲場必須另闢專區,而是要讓身心障礙、視障與一般小孩,甚至連家長、老人等族群都能「一起玩」。

不過若將「共融」遊具設置在沙坑中間,又用圍欄框起來,或者到達遊戲場的無障礙坡道坡度太陡,便可能將坐輪椅的孩子阻絕在外,設置共融遊具的美意也會大打折扣。

周淑菁也觀察到,小孩一起玩樂,會偷偷觀察對方,學習與對方互動,為對方想,找尋可以一起玩的方法,無形中就學到尊重、平等價值。

*共融式遊樂設施設計7項原則 *

1.公平(be fair) 遊戲場應能促進所有人(含失能者) 公平使用。
2.融合(be inclusive) 排除空間障礙,使空間可供不同人使用。
3.聰明(be smart) 創造簡單、直覺性的空間,幫助人們從 遊戲獲得成長。
4.獨立(be independent) 設計一個促進獨立探索和參與的環境。
5.安全(be safe) 遵循安全規範,並保障參與者情感與精神安全。
6.積極(be active) 提供促進社會互動、合作與身體能力的活動。
7.舒適(be comfortable) 符合社群與使用者的多樣需求。

共融遊戲場概念 終於開花結果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遊具「共融」理念,周淑菁收集許多國外遊具影片、照片與資料,寫信給各縣市政府、機關單位,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耕耘,終於越來越多人認同她的理念。像臺北市政府便在2016年5月開始規劃設置共融遊戲場,預計3年內設置36座共融遊戲場,至2018年12月底已有28處公園設有共融、無障礙遊戲設施,2019年預計增設6座共融遊戲場,2020年再多增加2處。

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股長許耀仁表示,共融遊具的設計概念就是要打破使用者年齡、能力限制,「希望打造這樣的氛圍與環境,讓不同族群的人都能一起玩、一起合作,互相成長。」因此共融遊具高度、寬度與深度都必須足夠,也必須可以承受一定重量,就算成年人一起玩也可以,坐輪椅的身障兒等才能順利使用遊戲設施。

此外,可觸及、使用的遊戲設施都必須符合無毒規定,包括8大重金屬溶出濃度,不可超過重金屬最大容許濃度等都含括其中,還有像設施扶手欄杆、柵欄寬度等間隙,也都有規範,避免小孩頭、頸部伸進去、卡住而產生恐慌、窒息等危險。

不只如此,目前臺北市所有共融遊戲場的主動線也都量身規劃。許耀仁舉例,像盪鞦韆擺盪範圍就要避免小孩跑來跑去,以免小孩被盪鞦韆打到,因此盪鞦韆多設置於獨立區域,或劃設擺盪警示範圍,更不會讓盪鞦韆出現在公園出入主動線上,以減少意外風險。

了解遊具特性 享受遊戲樂趣
部份家長會擔心小孩在玩樂過程產生重大傷害,許耀仁對此表示,遊戲設施、場地在設計時,便已將安全性納入考量,只要正確使用,基本上不會產生斷手斷腳或致命性重大傷害,但小孩在探索過程,難免失敗、遇到挫折,或出現皮肉傷,家長應正面看待這些經驗,在挫折、失敗當中,小孩才有成長、學習的空間。他也鼓勵家長可以先試玩,一方面可以體驗遊具樂趣,一方面也可先了解危險性在哪裡,小孩玩樂時,家長就可提高警覺,提醒教育小孩注意一些細節。

以共融遊戲場常見的旋轉椅來說,旋轉過程,使用者一定要抓穩,才不會摔出來,當旋轉椅還在快速旋轉,站在上面的人千萬不可跳出來,過去就有小孩不顧大人勸阻,在旋轉椅還在快速旋轉時跳下來,因而受傷。

許耀仁建議民眾、小孩玩遊戲設施前先閱讀使用說明,像在臺北花博公園「舞蝶共融遊戲場」遊具旁也有QR-Code,只要用手機掃一下QR-Code,民眾便能了解遊具使用方法等資訊,資訊取得非常方便。

到共融遊戲場遊玩時,家長也可與小孩一起閱讀指示牌上注意事項,指示牌會提醒使用遊樂設施時不要帶項鍊或穿戴有帶子的帽子、衣物,避免項鍊、帶子勾到。天氣炎熱時,家長可以先行觸摸,判斷一下設施表面溫度是否過熱,以免燙傷。在指示牌上,也會提醒父母、照顧者要專心陪伴,避免小孩玩耍,大人自顧自地在旁邊滑手機或忙自己的事情。

期待每位身障兒 都能開心玩樂
從過去沒錢、沒地、沒廠商進口遊具的窘境,到今日全臺共融遊戲場如雨後春筍般設立,情況與過去大不相同,周淑菁對這樣的趨勢演變甚感欣慰。不過她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身障兒即使到居家附近公園,一樣也能享受共融、無障礙遊戲設施,而她也正持續往這目標努力。

現在許多共融、無障礙遊戲設施多從國外進口,也都是國外設計,當需求越來越多,周淑菁也期待臺灣能有本土設計人才,以設計出更符合身障兒需求遊具,若能形成一個共融遊具、無障礙遊具產業鏈,相關經濟效益也會大幅提升。

*全臺共融式(含特色)遊戲場 *

1.臺北市: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等34處。 (詳臺北市公園路燈管理處網站)。
2.新北市:板橋四維公園、 中和錦和公園等23處。
3.桃園市:冒險公園、陽明運動公園、陽明社區公園、溫州恐龍親子公園、玉山公園、蘆竹海湖地景公園等6處及雙龍國小。
4.臺中市:鰲峰山運動公園。
5.高雄市:衛武營、鹽埕區忠孝國小等地。

社區、政府齊心努力 守護共融價值
目前在臺北市,有些社區會認養社區中的共融遊戲場,社區民眾會幫忙維護遊戲場清潔,像幫沙坑定時翻沙、讓底層的沙曬太陽,一看到周遭有可疑人士,也會發揮守望相助精神。許耀仁很鼓勵社區認養共融遊具,他說,若社區力量可以與政府合作守護共融遊戲場,對社區的孩子來說,也是好事一樁。也期待未來可以針對共融遊具使用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若有實證數據做基礎,在規劃上或許更能符合民眾、身障族群需求。

*更多關於共融式遊戲場*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輔具小博士「共融式遊戲場」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8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