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康俊良從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走到隔壁桃園療養院,看到學員,他馬上熱情問候:「吃飽否?過得怎樣?」拍拍對方的肩,對方展開笑容點頭。與學員如家人般的好感情表露無遺。在社區復健中心,每位精神疾病病友都是「學員」。
一踏進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映入眼簾,門口綠意盎然,樹木與花草各顯姿態,門前搭個棚子,種植百香果,康俊良指著園藝造景與結實累累的百香果藤說,這些園藝都是一位學員的作品,百香果也是。
他解釋,這位學員曾罹患重度憂鬱症,憂鬱到做任何事都沒有動力,吃飯、洗臉都要媽媽幫忙,一年多後,媽媽很焦慮,找上康俊良,希望拉孩子一把,這位學員用藥一年多,在社區復健中心,第一次接觸就愛上園藝,在「做園藝的過程中常廢寢忘食,也很有成就感。」現在又重新找回生命動力,對人的互動與生活自理能力也恢復,已在外面工作近一年,一放假、一有空就會回來修剪園藝,照顧百香果,談起這件事,康俊良語氣盡是肯定。
精障者透過職能治療 更能回歸社會
為什麼精神障礙患者需要職能治療?康俊良解釋,精神疾病常伴隨思考、情緒與行為障礙,病友看起來外表與常人無異,腦中卻可能有幻聽,聽到有人正和他/她對談,也常有妄想或被害妄想,必須與症狀對抗。雖然用藥會改善幻聽、妄想,還是有侷限,在疾病與藥物影響下,反應會變遲鈍。加上「進入職場,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就會非常沒自信,也會產生負面想法,人際適應上也會發生障礙。」所以需要透過職能治療恢復正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