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典範獎得主康俊良專訪
從農業跨足職能治療,助精障者找回自信
繪人文
人氣(75)
花費近30寒暑,投身精神障礙職能治療的康俊良,在2018年獲頒衛生福利部第四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事人員「資深典範獎」,目前在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以下簡稱桃園療養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任職的他,視病猶親,把中心內每位精障學員當親人般關心,贏得所有學員的敬重與信任。
 
與康俊良從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走到隔壁桃園療養院,看到學員,他馬上熱情問候:「吃飽否?過得怎樣?」拍拍對方的肩,對方展開笑容點頭。與學員如家人般的好感情表露無遺。在社區復健中心,每位精神疾病病友都是「學員」。

一踏進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映入眼簾,門口綠意盎然,樹木與花草各顯姿態,門前搭個棚子,種植百香果,康俊良指著園藝造景與結實累累的百香果藤說,這些園藝都是一位學員的作品,百香果也是。

他解釋,這位學員曾罹患重度憂鬱症,憂鬱到做任何事都沒有動力,吃飯、洗臉都要媽媽幫忙,一年多後,媽媽很焦慮,找上康俊良,希望拉孩子一把,這位學員用藥一年多,在社區復健中心,第一次接觸就愛上園藝,在「做園藝的過程中常廢寢忘食,也很有成就感。」現在又重新找回生命動力,對人的互動與生活自理能力也恢復,已在外面工作近一年,一放假、一有空就會回來修剪園藝,照顧百香果,談起這件事,康俊良語氣盡是肯定。

精障者透過職能治療 更能回歸社會
為什麼精神障礙患者需要職能治療?康俊良解釋,精神疾病常伴隨思考、情緒與行為障礙,病友看起來外表與常人無異,腦中卻可能有幻聽,聽到有人正和他/她對談,也常有妄想或被害妄想,必須與症狀對抗。雖然用藥會改善幻聽、妄想,還是有侷限,在疾病與藥物影響下,反應會變遲鈍。加上「進入職場,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就會非常沒自信,也會產生負面想法,人際適應上也會發生障礙。」所以需要透過職能治療恢復正常生活能力。
職能治療師透過評估,可進一步了解精障學員適應、復原的狀況。
「職能治療的精神,是運用有意義的活動來協助一個人。」康俊良表示,精障學員做事過程,可以多動點腦,也會產生成就感,內在自尊、自信就能提升,他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精障學員回歸社會,恢復正常生活,也能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農業背景 成為入門磚
問起當時為何選擇精障職能治療這條路,他開玩笑說:「這是誤打誤撞。」原本學農,28年前,也就是1991年,康俊良進入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前身臺灣省立桃園療養院八里分院(以下簡稱八里療養院)工作,原應徵園藝技術人員,院方認為其資歷可擔任「園藝指導員」,教精神障礙病患做園藝,便請他幫忙,沒想到,就此踏入精障職能治療領域。

1991年,康俊良擔任職能治療員時,《職能治療師法》尚未通過,《職能治療師法》1997年開始施行,他在法條實施前已從事職能治療業務滿3年,按規定可以參加特考,5年內可考3次,特考通過就能取得職能治療師資格。他認真準備考試,第一次考試便順利獲得職能治療師資格。在八里療養院服務15年9個月,家住桃園的康俊良為爭取與家人相處時間,便請調至桃園療養院,至今在桃園療養院服務近12年。

康俊良採用「多元產業復健訓練模式」來輔導學員,運用不同產業實做機會,達成復健目的。不只運用園藝治療,也含括康復商店、水果坊等職能訓練方案,還成立汽車美容庇護工場,讓精障學員有更多發展空間。此外,他也成立「鼓舞心聲鼓樂團」,鼓勵學員參與打擊樂訓練、演出,許多學員也展現更多自信。

民眾親自體會 發現學員都很可愛
「基本上我是對人比較有興趣,加上我認為這是做好事,家人也都贊成。」康俊良坦承,踏進八里療養院前,和大部份的人一樣,深受早期戲劇錯誤印象影響,以為精神疾病患者隨時可能攻擊、打人,也會害怕,實際接觸、瞭解後,才發現不是事實。其實病患都很可愛,寧願傷害自己,也不願傷害別人,他們內心的苦,內心受疾病干擾,外人看不出來,精神疾病患者相對處於弱勢,經過錯誤報導,就一直被蒙上汙名化陰影。

康俊良充分理解外界對精障者的誤解與不友善,不過他知道,改變民眾想法不能急,只能漸進。五年前,他看到鄰居太太在做「環保帽」,想讓學員也學習做環保帽,可以義賣。「這些鄰居太太在醫院旁邊住了20、30年,始終覺得這裡是瘋人院,很可怕,從來沒有進來過。」康俊良邀請一位太太到社區復健中心教授製做環保帽,這位太太實際接觸學員後,感覺還好,不如想像中恐怖,便找更多社區親友鄰舍加入。

社區住民與學員互動時,感受到學員很可愛,想法就有改變,若家裡有換季、二手衣物,也會捐給社區復健中心義賣,車子髒了,也會到汽車美容庇護工廠,請學員洗車。透過實際的接觸與了解,社區民眾才發現,精障患者其實沒那麼可怕。
精障學員透過工作實作訓練,從疾病過程站起來,培養自立的能力。
社區復健機構 幫助精障者融入社會
談起精神疾病醫療趨勢,康俊良指出,「早期都是找一個地方把他們(精神疾病患者)關起來」,治療精神疾病思維還是以隔離為主,患者可能住在偏僻療養院,而這是30年前的思維與作法。歷經30年,現今趨勢是希望幫精神疾病患者朝「社會化」前進,社區復健機構也逐漸增加,精神病患者就能在社區復健機構先接受訓練與復健,再慢慢融入社會。

過去精神疾病患者被關在機構,所受復健刺激較少,現在,在社區復健中心,精障學員會在社群軟體群組討論要買甚麼菜、要煮甚麼菜,或者哪裡有好玩景點,學員一起相約坐公車遊玩,買東西也會比價,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過去很不相同,互動方式漸趨成熟,學員就能參加職業訓練,學習職場適應技巧,也有人找到穩定工作。康俊良說,「有些學員從工作中存到不少錢,幾十萬、上百萬都有」,這樣的趨勢也讓醫療、社會負擔減輕不少。」

想方設法 幫學員找工作機會
俗話說:「凡事起頭難」,學員從疾病過程站起來,到找到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是條漫長道路。康俊良對促進精障學員就業也下了番功夫,在四處遊說商家錄用精障學員時,常吃軟釘子。他笑著說,有商家明明門口貼「徵人啟事」,一聽到他來意,馬上推說不缺人。雖然拒絕是常態,他還是不放棄,嘗試敲開店家緊密心門,懇求店家給精障學員一個機會。

康俊良說,職業類別很重要,有些工作很有時間壓力,可能就不太適合學員。選擇適合職業類別後,第一個精障員工很重要,如果表現很好,雇主就會願意聘請第二個、第三個,也會向其他雇主推薦。雇主倘若有疑慮,可能推派兩個人做一個人的工作,薪水兩個人分,先讓雇主有信心,建立口碑,後面才有更多機會。

在社區復健中心,學員與他們的家人都感受到康俊良的用心,都把他當成朋友,遇到問題,會找他商量,找到工作後,到醫院回診,也會順便到復健中心走走,與康俊良聊聊天。

期許精障學員 活出自我價值
康俊良常告訴學員,「我這裡就好像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在人生的道路上累了,疲倦了,就進來休息一下,重要的是,找清楚方向再出發。」他也把人生比喻成打牌,勉勵學員:「人生的價值是,拿了一手爛牌,還能把牌打得漂亮,才真是了不起!」期許學員即使受症狀干擾,依然可以讓自己更獨立,有能力協助家人,且過得更好。
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左)頒授資深典範獎,肯定康俊良(右)在職能治療領域的貢獻。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8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