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擔任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理事長的李麗娟曾飽受精神疾病之苦,她的孩子同樣也曾身陷精神疾病折磨,因此她對精神疾病病友、家屬所承受的壓力,特別感同身受,上述40歲A小姐的例子讓她印象非常深刻,對於精神疾病漫長的復原、融入社會過程,她也非常了解其中辛苦之處。
「外人眼中,精神疾病病友都是好手好腳,因此看待他們的眼光,就會與對待其他身障族群很不一樣。」李麗娟分析,精神疾病病友雖然外觀上肢體活動正常,但有些人因為大腦受疾病影響,加上藥物與藥物的副作用影響,在認知、記憶功能就會比一般人來得差,無法執行部分生活行為,有時連從家中出門到特定地點都有困難,是其他民眾不見得可以了解這些情況。
此外,精神疾病病情起起伏伏,當病友精神狀況差的時候,很常躲藏於家中、自己房間,不願面對外面世界,只有狀態稍微好轉,才會嘗試走出家門與人互動,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一般民眾更難理解精神疾病病友、精障族群的種種難處,因此就衍生各種汙名化、排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