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 讓精障族群重新擁有希望
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賴德仁專精於精神疾病治療,對精障病友有深刻了解的他分析道,一般常見對精障病友的迷思包括:第一,許多民眾認為精障病友會傷害他人;第二,不少病友與其家人將患有精神疾病視為一件很羞恥的事,而不敢求助、就醫;第三,有的人認為精障病友無法工作、正常生活,等於一輩子失去希望。
「與一般人相比,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率並不高!」賴德仁指出,罹患精神疾病只要及早治療,便能盡早復原,透過藥物與復健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康復後,還是可能回歸家庭、社會,也能正常工作,投入生產行列。
在2018年,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計畫以「精神病人社區照護需求探討及評估」為題,召集相關學者、專家與康復之友聯盟的病友家屬團體等進行討論,賴德仁為議題召集人之一,在論壇中,專家、學者歸納出從過去到現在臺灣精神疾病病友在社區照護議題中面臨的六大困境。
賴德仁分析,臺灣精障病友在社區照護上所面臨的第一項困境為病友若要從醫院轉到社區,其轉銜照護聯繫不足,也缺乏連續性,衛政、勞政與社政等各項資源也面臨整合不足問題。第二項困境為社區復健機構的照護品質良莠不齊。第三項困境為在社區照護部份,仍非以病友與家庭需求為中心。第四項困境為汙名化誤解仍然存在。第五項困境為家屬仍得長期照顧精神病友,其負擔之重不言可喻,不過有些人卻無法獲得完整的社會支持與資源協助。第六項困境為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等並未完整落實,因此無法順利銜接後續服務與各項福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