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與關懷,助精障病友擁有「心」生活
精障社區支持資源介紹
享新知
人氣(100)
精神疾病是一種有關大腦、身心方面的疾病,許多人並不了解精神疾病病友所承受的痛苦與無奈,導致精神疾病病友常遭汙名化,在疾病的影響與汙名化的標籤中,要回歸正常生活便更為困難,因此更需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接納。
 
在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的「心朋友工作坊」中,年約40歲的A小姐(化名)正專心工作著,外表與一般人無異。外人無法想像的A小姐過去長年窩居家中,從家裏踏出來,直到可以到工作坊與人互動工作、學習,歷經10年過程,這一步對A小姐而言,非常不容易。

長時間陪伴、關懷 終讓病友走出來
A小姐在20年前就飽受思覺失調症折磨,因為症狀影響,她整天足不出戶,也不想面對人群,無論父母、家人如何相勸,她還是提不起勇氣跨出家門。有一次,A小姐的家人在外面看到心生活協會正舉辦活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的家人便取得一些資訊,並留下聯絡資料。

從此之後,心生活協會的專業人員便展開漫長的陪伴、鼓勵之旅。無論在心生活協會或各地的康復之友協會,都定期舉辦多場活動,從成長團體、食品營養講座、工作坊活動,乃至精神疾病治療介紹等,資訊相當多元。A小姐藉由心生活協會等多方資源支持,讓「心」過得更好。

「妳來聽聽看嘛,我們會安排接送,妳只要來聽聽看就好,不用講話也沒關係......」,在心生活協會專業人員多次的鼓勵與遊說下,A小姐終於願意踏出家門,參與心生活協會活動,一次次參與活動,到願意接受職能復健、專業治療,且可以進入工作坊工作。歷經10年,家人看到10年來她的改變都非常感動,也深受激勵。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名譽理事長,同時也擔任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理事長的李麗娟曾飽受精神疾病之苦,她的孩子同樣也曾身陷精神疾病折磨,因此她對精神疾病病友、家屬所承受的壓力,特別感同身受,上述40歲A小姐的例子讓她印象非常深刻,對於精神疾病漫長的復原、融入社會過程,她也非常了解其中辛苦之處。

「外人眼中,精神疾病病友都是好手好腳,因此看待他們的眼光,就會與對待其他身障族群很不一樣。」李麗娟分析,精神疾病病友雖然外觀上肢體活動正常,但有些人因為大腦受疾病影響,加上藥物與藥物的副作用影響,在認知、記憶功能就會比一般人來得差,無法執行部分生活行為,有時連從家中出門到特定地點都有困難,是其他民眾不見得可以了解這些情況。

此外,精神疾病病情起起伏伏,當病友精神狀況差的時候,很常躲藏於家中、自己房間,不願面對外面世界,只有狀態稍微好轉,才會嘗試走出家門與人互動,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一般民眾更難理解精神疾病病友、精障族群的種種難處,因此就衍生各種汙名化、排斥現象。
破除迷思 讓精障族群重新擁有希望
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賴德仁專精於精神疾病治療,對精障病友有深刻了解的他分析道,一般常見對精障病友的迷思包括:第一,許多民眾認為精障病友會傷害他人;第二,不少病友與其家人將患有精神疾病視為一件很羞恥的事,而不敢求助、就醫;第三,有的人認為精障病友無法工作、正常生活,等於一輩子失去希望。

「與一般人相比,精神疾病患者的犯罪率並不高!」賴德仁指出,罹患精神疾病只要及早治療,便能盡早復原,透過藥物與復健治療,精神疾病患者康復後,還是可能回歸家庭、社會,也能正常工作,投入生產行列。

在2018年,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計畫以「精神病人社區照護需求探討及評估」為題,召集相關學者、專家與康復之友聯盟的病友家屬團體等進行討論,賴德仁為議題召集人之一,在論壇中,專家、學者歸納出從過去到現在臺灣精神疾病病友在社區照護議題中面臨的六大困境。

賴德仁分析,臺灣精障病友在社區照護上所面臨的第一項困境為病友若要從醫院轉到社區,其轉銜照護聯繫不足,也缺乏連續性,衛政、勞政與社政等各項資源也面臨整合不足問題。第二項困境為社區復健機構的照護品質良莠不齊。第三項困境為在社區照護部份,仍非以病友與家庭需求為中心。第四項困境為汙名化誤解仍然存在。第五項困境為家屬仍得長期照顧精神病友,其負擔之重不言可喻,不過有些人卻無法獲得完整的社會支持與資源協助。第六項困境為身心障礙鑑定與需求評估等並未完整落實,因此無法順利銜接後續服務與各項福利資源。

即使精障病友、家屬在社區照護面臨一些困境,還是有許多資源可供運用,賴德仁不諱言,從政府到民間單位,近幾年來持續積極改善,也建置各項資源,讓精障病友、家屬獲得不少支持。舉例來說,像社區公衛護士在精神疾病病友的社區照護上便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當精神疾病病患出院,且回到社區,當地公衛單位中的公衛護士就會展開社區關懷訪視,關懷病友生活狀況,若病友再度受症狀干擾,也會予專業、溫暖的建議。
善用各項資源 可獲得更多協助
近年來,精神病人照護之社區化為國際趨勢,為提供以個案為中心之完整照護服務,政府以六大面向佈建社區精神復健資源,包含藥物管理、自主性社區治潦、支持就業、疾患管理和復原教育、家屬教育及雙重障礙的整合治療,結合衛生、社會福利及勞動部門之資源,以期依精神病人不同病程之需求,提供各項服務。

在衛生福利部出版的《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23−精神病人復健之路−溫馨陪伴篇》手冊,也對精神疾病病友、家人提供許多實用建議,其中提到社區復健中心、工作坊、康復之家與許多身心疾病個案資源中心,都可對精神疾病病友提供協助,當症狀減輕,整體情況趨於穩定,便能「透過職能評估、工作訓練及工作模擬,讓個案可以更加瞭解自己的體能狀態,及工作上可能需要的學習或調適。」

上述機構、社區復健中心的資源均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網站上的《全國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服務資源手冊》,裡面提供各縣市相關訊息,並註明各家醫院附有的治療型態,可供民眾參考。

不只如此,精神疾病病友若有「身心障礙證明」,也可取得各項社會資源協助。雖然有的人擔心申請身心障礙證明後,其他人就會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23−精神病人復健之路−溫馨陪伴篇》建議,民眾申請證明時,可以選擇隱藏身分,就是選擇所謂的「媒體資訊不交換」,如此便可顧及隱私,同時獲得適合社會、福利資源的支持。

除此之外,在各地的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民間相關協會或社團組織,也會舉辦團體課程、幫助病友回歸社區課程等,病友與其家人便有多種選擇。不過李麗娟認為,減少社會汙名化現象、讓社會大眾了解、接納精神病友,才是協助病友走入社區真正解決之道。她本身也在中央警察大學兼任講師,讓警政人員更了解如何與精神疾病病友相處,當遇到問題該如何應對,警政人員遇到精神病友相關事件,較不會手足無措。

打造友善環境 鼓勵展開「心」生活
賴德仁也期盼政府在精神疾病社區照護上發展多元整合方案,以友善復元為導向,進一步健全社區照護體系,在醫師、護理、心理、社工、職能治療、病友團體及相關政府組織等多方面整合下,精障與康復族群便可在更友善的環境生活、受到尊重,並走出家門,展開「心」生活。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