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每位身心障礙者都是生命教育的導師
一起參訪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享新知
人氣(71)
許多人想到身障福利機構,便會認為這些機構是在「做愛心」,當踏進位於嘉義縣朴子市的天主教敏道家園,觀察到裡面工作人員與身障居民的互動,便可了解身障福利機構所提供的協助非常專業,且充分尊重居民個別化差異,這也讓身障族群獲得真正的尊重與人權價值。
 
「想吃牛排嗎?」「還是想吃炒麵?」在嘉義縣朴子市的一個小夜市,有時可以看到一群人,在這群人當中,有人坐在輪椅上,也有人明顯可看出肢體行動不方便,旁邊的照顧人員指著夜市商店,一間間詢問身障者意見,當身障者選定商家,便與照顧人員一起進入商家,享用美食,這些身障朋友、照顧人員都是來自財團法人天主教嘉義教區附設嘉義縣私立敏道家園(以下簡稱敏道家園),對於他們來說,每星期的逛夜市時間都非常值得期待。

不同身障住民 需求也大不相同
敏道家園是由瑞士籍天主教耶穌會蒲敏道神父所發願,成立的全日住宿型身心障礙服務機構,目前住著120多位身心障礙服務對象,多為極重度、重度或中度多重身心障礙朋友,其中8成來自貧困家庭,多數沒有口語、步行能力,部分服務對象的心智發展如同幼兒,連簡單的吃飯、穿衣都無法自理,需仰賴園區內修女、護理師、教保員與居服員等專業團隊協助。

在敏道家園,服務對象依身心障礙輕重程度分為養護組、生活陶冶組、技藝陶冶組與技藝發展組等四組,養護組成員的情況最嚴重,75%以上的生活事務需要他人協助,無論吃東西、洗澡、行動都無法自理,也需定期去醫院回診,由於長時間臥床,免疫力不佳,進出醫院的頻率較頻繁。生活陶冶組成員為50%以上生活能力無法自理,可以自己操控輪椅行動,但吃飯、洗澡需仰賴輔具或他人幫助。

至於技藝陶冶組與技藝發展組成員,行為能力較佳,可接受簡單職能訓練,因此可以藉由烘焙班、清潔班等技藝訓練,賺取零用金。不過因行動能力與情緒無法自我控制,加上成員會跑、會跳,教保員與居服員就得格外費心輔導。

聆聽身障住民需求 尊重個別化差異
敏道家園院長鄒輝堂服務身障朋友已有40多年資歷,擔任敏道家園院長以來,他發現服務身障族群的思維必須改變,才能讓身障族群更獲得尊重,並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鄒輝堂分析,在過去的身障福利機構,較強調統一管理,而現在較尊重個別化差異,以三餐菜色設計為例,現在園區內三餐菜色是由教保員、居服員、營養師、服務對象代表等共同決定,服務對象會先進行內部小組會議,討論出共識後,再由代表在會議上正式提出,像過去為了擔心有人吃魚卡到魚刺、噎到,多選擇魚肉泥或無刺魚肉,但有服務對象認為,這樣吃魚沒有味道,因此現在有時就會選暗刺少、但刺很明顯的魚,便能兼顧安全與吃魚樂趣。到了逛夜市時間,居服員、教保員也會一一詢問服務對象意見,再依個人好惡選擇適合的食物、菜餚。

「有些人認為,我們是『慈善機構』,因此抱著施捨的心態幫忙,對於來幫忙的民眾,我常告訴他們,到敏道家園幫忙的人與家園中的服務對象應該是朋友關係,彼此關係是平等的,並非施捨、接受施捨的關係。在幫忙的過程,民眾也能在服務對象身上獲得許多快樂,也得到寶貴的生命教育經驗,透過與服務對象的互動,彼此的生活也更加豐富。」鄒輝堂的言語中,點出「人皆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真義。
敏道家園服務對象也會去共融遊戲場玩耍,享受美好時光。
每個生命 都蘊含美好價值
鄒輝堂感性地表示,敏道家園的落成,是許多人努力的成果,除了各界捐款,也有不少中央、地方補助。對於住在裡面的服務對象,敏道家園就是他們的家,教保員、居服員常鼓勵服務對象參與馬拉松賽、潔牙比賽,或妥善運用打工零用金,規劃自己的生活。近三年來,敏道家園也針對疾病末期服務對象提供個別化安寧服務,期待敏道家園內的每位服務對象都能擁有生活的目標,也都可以找尋到自我生命價值。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