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絕病毒威脅,醫療體系動起來
掌握醫療資源防疫後盾一把罩
話焦點
人氣(97)
「什麼時候輪到我們支援?」2020年2月3日武漢包機飛回臺灣,衛生福利部啟動烏來、林口、臺中三個檢疫所,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的手機跳出這樣一句話,讓忙於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的他大為感動,醫療體系在國家社會有危難時不再逃避害怕,是讓曾經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以下簡稱臺大醫院)急診暫停服務的他最感欣慰的臺灣轉變之處。
 
石崇良強調,民眾所看到的各種防疫政策、人力與物力部署,只是防疫中的一小部分,衛生福利部上上下下做了很多「鴨子滑水」的事情未必被關注,但卻是其中的重要關鍵。石崇良分析,武漢肺炎的防疫分為二大區塊,若發生像H1N1新型流感、H7N9流感的大流行,預防醫療體系崩潰便是首要,舉凡癌症、手術開刀的病患,可能因為醫療資源排擠而無法得到適當治療或住院;第二則是武漢肺炎是新興傳染病,在資訊未明的情況下,每一個確診病例都會導致密切接觸者必須隔離。以醫護為例,因確診病例而被隔離的人數都以十幾人的規模起跳,這些被隔離的醫護人員,將增加人力調度的難度而不利防疫,當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下簡稱SARS)就曾發生大量醫護人力被耗損、隔離,因此醫事司的職責,除了因應突如其來的武漢肺炎疫情需求以外,還要兼顧上述二者的穩定。

預防醫療資源排擠 搶先盤點人力、資源
石崇良說,國內規劃1,100床負壓隔離病房,每個確診案例收治後,必須採檢三次,每次採檢需間隔24小時,結果都呈現陰性後,再經由專家會議評估才能解除隔離;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在醫院住院的時間並不固定,如何妥善的分配醫療資源在防疫期間是非常重要的。早在今(2020)年1月2日,石崇良召集全國衛生局,加強設置發燒篩檢站進行病人分流,在全國兩百多家急救醫院中,二月中旬就已有一百五十多家開設發燒篩檢站,其次則是物資盤點,除了負壓病房、隔離病床、防護衣與口罩等醫療用品,連呼吸器、葉克膜、急診流量、加護病房空床量等項目也包含在盤點範圍;達到即時監控,必要時也能徵用合適的醫院作為專責醫院,以減輕各醫院收治武漢肺炎病患導致醫療效能下降的問題。

*什麼是負壓隔離病房?*
負壓隔離病房通常由「病室」與附屬於病室的「前室」構成。負壓隔離病房主要設計為獨立空調負壓病房,提供需隔離的病患一人一房,每道門之間設有「前室」(緩衝區),提供進出病房的人員穿戴防護設備。病房裡的空氣會透過專門抽風口把抽出,經由高效率濾網過濾,才排放到外界。

除了一般地區的醫療院所,針對港埠的就地篩檢與採檢也有相關規劃。石崇良說明,港埠當地的在地醫院賦予收治高風險或疑似病例為優先,而港埠檢疫的採檢工作(如:咽喉擦拭液及痰液採檢),則由各醫學中心的急診、胸腔內科及感染科醫師輪流支援;以人數最大的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以下簡稱桃園機場)為例,就由包含臺北地區的各大醫院排班支援。石崇良描述開會時的情景,會議上他表示「目前由部立醫院頂著,但若持久戰、消耗戰下去,必須大家一起投入。」與會人員,包括醫學中心院長們都回應「沒有問題,部裡要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班表不止排了每週主責的醫院,甚至還有 「on call 班」(待命班),每個班準備二組人力,每組編制一位醫生與兩位護理師,雖然各院院內的人力調度會受到影響,但為了防疫,眾人皆全力配合支援前線。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