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材管理法總統公布
醫材產業接軌國際新紀元
享新知
人氣(177)
說起醫療器材,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起各種專業儀器,例如超音波、骨釘、骨板等,實際上日常生活中處處是醫療器材,舉凡OK蹦、血壓計、衛生套等等,究竟我國醫療器材如何分類及管理?一般民眾又容易有哪些迷思呢?本文帶您一探究竟。
 
認識醫療器材 先搞懂「6用途、3等級」
日韓隱形眼鏡在美妝界掀起熱潮,最近剛好要出國玩的小美,心想這次正好可以大肆掃貨,回臺後上網轉賣賺取小小差價補貼旅費,卻被朋友小白制止,這才知道原來隱形眼鏡屬於醫療器材,隨意輸入、轉賣一罰就是新臺幣(下同)3萬元起跳,甚至有刑事責任,所幸及時發現才免於受罰。

到底哪些東西屬於醫療器材,又是如何分級管理的呢?簡單來說,醫療器材有6大主要用途,包括診斷疾病、治療疾病、減輕疾病、直接預防疾病、調節生育,或是可影響身體結構及機能,而且不是以藥理、免疫或代謝的方法作用在人體上,而根據風險程度又區分為3個等級。

第一等級醫療器材為低風險性,像是假牙清潔錠、OK繃及護具等;第二等級醫療器材屬於中等風險性,包括隱形眼鏡、血壓計及血糖計等;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風險性最高,例如人工牙根、玻尿酸植入物及角膜塑型片等。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