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幫助孩子,克服注意力不足、過動挑戰
認識ADHD治療新趨勢
享新知
人氣(107)
根據本土研究,我國兒童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盛行率為7.5-10%,面對患有ADHD的孩子,照顧者在教養上常耗費許多心力,而隨著評估、治療觀念改變,透過家長、學校老師與醫療專業人員相互支持、合作,面對ADHD挑戰時,便不再孤立無援。
 
「陳醫師,我的小孩常和同學、老師吵架,每晚作業都寫到半夜十二點多,這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嗎?我該怎麼辦?」、「陳醫師,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定要吃藥嗎?會不會有副作用?」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陳錦宏常面對過動兒家長求助,上述提問,對他而言是司空見慣。

ADHD兒童 腦部皮質發展較遲緩
陳錦宏援引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報告指出,該研究團隊運用大腦影像學長期追蹤ADHD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腦部功能差異,結果發現,比起正常兒童,ADHD兒童部分的大腦皮質發展延緩3-5年之久,約有一半的ADHD兒童在16歲後追上正常兒童大腦成長,也有部分ADHD兒童的症狀延續至青春期、成年期,醫學界逐漸了解,「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遲緩造成的神經認知功能障礙問題」。

ADHD可分為「注意力不足型」、「過動型/衝動型」與「混合型」(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三種類型,當兒童注意力不足(Inattention),在課堂、活動時便很容易分心,不容易維持注意力,且常有粗心,低動機、結構力差等現象,做事也很難持之以恆。而過動(Hyperactivity)的兒童往往活動量偏高,很難穩定坐在定點,至於易衝動(Impulsivity)的兒童則較沒耐心,凡事總要求立即獲得滿足,當ADHD兒童受症狀干擾,親子關係、人際關係與課業表現便大受影響,車禍意外、頭部創傷風險也會大幅升高。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