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發展法,開創中醫藥管理新思維
一起參訪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享新知
人氣(59)
在國內,約有66%的民眾經常性使用中藥材,每月約10.4%的民眾使用過中醫醫療服務;另外,每年約30%的健保投保對象,至少一次以全民健保身分至中醫診所就診,中醫與西醫同樣是臺灣民眾獲得醫療保健服務的主要方式。2019年12月31日總統公布實施《中醫藥發展法》,不僅民眾接受中醫治療或使用中藥更有保障,中醫藥管理也引進新思維。新法推動除了促進整體中醫藥產業永續發展,也與國際趨勢相互接軌。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實證研究顯示,中醫與西醫合併治療,對部分疾病有明顯改善效果。舉例來說,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施純全於2015年曾率領臺灣跨機構中醫藥研究團隊發表研究顯示,中風病人若同時接受西醫、針灸治療,復發風險可下降61%,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Medicine》(醫學)。

研究顯示 中醫藥確能發揮治療效益
在這項研究中,施純全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廖建彰等學者分析2000年至2004年間健保資料庫,以其中3萬58名住院缺血性中風病人為研究對象,這些病人都是第一次出現缺血性中風。

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未接受西醫或針灸治療者,中風病人若只接受西醫治療,中風復發風險下降58%,只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中風復發風險則下降50%,相較之下,同時接受針灸、西醫合併治療的病人,中風復發風險下降61%。研究數據也顯示,針灸療程的次數越多,患者復發風險則越低。

不只如此,施純全也於2018年發表研究指出,中風後失智的患者若接受針灸、中藥治療,顯著降低一年內急診醫療利用12%風險及住院機率25%風險,並有效減少後續醫療費用,且患者也較不容易產生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
中醫對部分疾病有明顯改善效果,如圖中風病人正在接受針灸治療。(照片提供: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
除了國內外學術實證證據顯示中醫藥確有疾病防治、健康促進之價值,民眾在日常生活也常接受中醫診治或運用中醫原理保養身體。近幾年來,中醫界為失能者提供到宅中醫針灸傷科服務、參與急重症治療,並進行中醫養生運動推廣、中西醫合作癌症治療等多項計畫,引起民眾許多正面迴響。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表示,目前全球超過半數人口以傳統醫學作為第一線醫療,且已有130國使用傳統醫藥作為醫療選項,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6年也認可針灸可治療64種適應症,在2014年WHO發表的「傳統醫學戰略十年目標」中,更建議傳統醫學應依國情逐步整合,並納入當地健康照護體系,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投注龐大經費與人力於傳統醫學研發領域。2017年WHO首次邀請臺灣中醫師林昭庚教授參加140屆執行委員會議,並發表演講「針灸列入緊急救援醫療之應用」,顯示我國中醫藥的價值與地位已逐漸獲得國際醫界的肯定。

健全法規 民眾、中醫藥產業皆受惠
由於中醫藥的運用範圍非常廣泛,歷史淵遠流長,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5項明定:「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並促進現代和傳統醫藥之研究發展」,顯現我國對中醫藥於促進發展甚為重視。

為了落實憲法條文,立法院於2019年12月6日三讀通過《中醫藥發展法》,象徵我國中醫藥發展邁向重大里程碑,黃怡超受訪時,針對《中醫藥發展法》進行剖析,本法共7章24條,立法重點在於促進中醫藥永續發展、完善中醫藥醫療及照護服務、提升中藥品質管理及產業發展、精進中醫藥研究發展及中醫藥人才培育,以增進全民健康福祉。

在促進中醫藥永續發展政策方面,《中醫藥發展法》規定,每5年需訂定中醫藥發展計畫,保障財政與行政資源,設置中醫藥研究基金、廣籌財源挹注、使中醫藥研究量能永續成長,並提升實證醫學研發成果,轉化成中醫藥發展應用。另一方面,對於推動中醫藥研究發展、鼓勵中藥製劑之創新、開發及中藥藥用植物種植等,也可提供適當之獎勵或補助。

在完善中醫藥醫療及照護服務方面,重點在於強化中醫藥對全民健康照護之功能及角色,提升中醫醫療可近性與醫療品質,且發展具中醫特色之預防醫學、居家醫療、中西醫合作及中醫多元醫療服務等,進而促進中醫醫療利用與發展。

在提升中藥品質管理及產業發展方面,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同合作發展國內中藥藥用植物種植,並提供獎勵與土地租期保障;另加強中藥上市後監測措施,並公布執行結果,以完善中藥品質管理規範,讓中藥品質更提升。

在精進中醫藥研究發展及人才培育方面,將建置國家中醫藥知識庫、發展中醫藥實證醫學,並促進中醫藥創新與研究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同時也致力保存中醫藥傳統技藝、知識,讓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發展,使中醫醫事人力規劃,中醫藥科技研究人才培育等制度更趨完善,並普及國民中醫藥知識教育。

中醫藥發展法 帶來許多正面影響
隨著《中醫藥發展法》施行,施純全分析未來中醫藥相關措施政府在編列預算經費、執行方面將更有法源基礎,中醫也能發揮醫療特色及專長,民眾也更能受益。對於《中醫藥發展法》實施後會帶來之影響,黃怡超認為,新法施行後,中醫藥管理將更為精進,影響層面可分中醫、中藥兩面向。以中醫來說,將建立中醫專科醫師制度、發展中醫精準醫學及中醫智慧醫療模式,並建構中醫社區及居家醫療網絡。政府會結合中醫院所、地方中醫師公會、藥師及護理人員等組成中醫居家醫療照護團隊,現行由民眾至醫療院所就醫的模式,在新法施行後,更增加了中醫專業團隊深入社區,直接到府提供醫療及長期照護,除了可提高中醫醫療之可近性外,對民眾而言,更多了一個就醫選項。

至於在中藥方面,未來將鼓勵發展國內中藥藥用植物種植,國內現在已有種植丹參、薑黃及臺灣白及等藥用植物,考量中藥材收穫期較長,未來如承租公有土地種植中藥藥用植物時,將給予土地租賃期限保障,以減少契約變更與土地收回之成本及壓力,也將訂定相關子法規給予種植者適當的獎勵或補助措施,期望可以減少對進口中藥材之依賴。
黃怡超說,為強化中藥品質管理,未來也將根據最新國內外趨勢持續滾動編修中藥典規範,民眾所關切的中藥材含二氧化硫、重金屬、黃麴毒素與殘留農藥等問題,也將滾動式修訂中藥材異常物質限量基準,除此之外,中醫師臨床常用的中藥濃縮製劑(俗稱科學中藥),未來也將逐步制訂指標成分含量標準,加強中藥藥品品質控管。在新法施行後,也將訂定相關子法規,持續加強中藥上市後監測措施,讓民眾更放心使用中藥。

近年全球傳統藥品市場競爭逐漸增大,為活絡中藥產業發展,確保中藥廠從產品品質到製造環境都能建立完整品質管理體系,政府積極推動中藥廠品質管理系統國際化,2020年1月1日起,生產中藥濃縮製劑之中藥廠已分階段實施確效作業,有助與國際接軌。未來也將強化中藥執業、從業人員專業知能與實務訓練,期待中藥藥事服務品質能精益求精。

期待臺灣中醫藥產業更發光發熱
「對於中醫藥管理,期望政府能投注更多資源,未來可把握新南向商機,讓臺灣輸出的中藥製劑成為品質保證,民眾與世界各國的消費者也都能安心使用。」施純全談起臺灣中醫藥發展願景,語氣帶著滿滿期許。

黃怡超期盼「將我國中醫藥管理及中醫臨床服務發展經驗與世界各國交流分享」,除了協助有傳統醫藥服務的國家,發展健全傳統醫藥管理體系,也幫助培育傳統醫療專業人員,為國際傳統醫藥發展貢獻一份心力。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