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專訪
新興傳染病不斷挑戰,用經驗與專業力抗疫情
繪人文
人氣(337)
身為感染科醫師,近年臺灣重大新興傳染病都無「疫」不與的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認為,不管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下簡稱SARS)或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只要人類不停止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原本動物身上的病原體就有機會傳染到人類身上,未來的世界,恐將無法避免新興傳染病的一再威脅。
 
新興病毒來勢洶洶 影響因素持續關注
近來眾多的各國專家發表論點,認為武漢肺炎的發展和SARS有所不同,將會變成常態性的疾病,像流感一樣成為民眾的日常。在此次防疫中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傳染病防治醫療網臺北區指揮官的張上淳表示,目前多數專家以武漢肺炎造成人類疾病的狀況去推測,認為武漢肺炎不容易從人群消失。17年前的SARS病毒也是由動物進而感染到人類,並造成人傳人的狀況,感染的病患幾乎都有發燒的症狀,並有很高的比例變成肺炎、導致重症,死亡率也高達10%;SARS病患在發燒後才具有傳染力,只要能夠偵測發燒的患者並進行隔離,即可有效防疫。以病毒的演化觀點,SARS其實是隻「不太成功的病毒」,雖然成功轉移到另一個物種作為新宿主,卻沒有成功在地留在人類身上。

張上淳強調,現在全世界面臨的武漢肺炎是演化相對成功的病毒,它可以讓患者引發輕微發燒或是輕微症狀,甚至是沒有症狀,很難用以往的模式將疑似病例分離出來隔離,這樣的情況下,病毒就有可能在醫護或是人群中傳播,這也是為何張上淳認為,依目前武漢肺炎病毒的型態觀察,病毒將持續在人類社會中傳播的原因,目前唯一不確定的重要關鍵則是氣溫因素,病毒是否會受到氣溫影響,在高溫狀態下而變得較不活躍,是目前全球醫界及病毒專家關注的重點。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58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886-2-8590-6666
Copyright © 2019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