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衛院實驗室的一角,可於透明籠子中看到一隻隻黑色小鼠,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這些研究上的「護國神鼠」在研發COVID-19相關治療藥物與疫苗上,扮演極關鍵的角色,也因為國衛院團隊在培育適合實驗鼠方面的超前部「鼠」,當後續進行藥物、疫苗研發等動物試驗,研究人員才有實驗小鼠可供運用。
適合的實驗鼠模型 為研究重要基礎
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與副院長司徒惠康對於國衛院團隊的努力付出與這批實驗小鼠的誕生皆深表肯定。談到這批實驗小鼠的特殊之處,司徒惠康解釋,造成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SARS-CoV-2)與過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以下簡稱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以下簡稱MERS)冠狀病毒類似,必須仰賴人類呼吸道細胞上的ACE2受體,才會造成感染。而一般老鼠的ACE2與人類有些胺基酸序列上的差異,並不適合做SARS-CoV-2相關實驗。
事實上,過去SARS、MERS流行期間,國際上已有研究團隊將人類的ACE2受體植入小鼠模型,COVID-19的疫情在今(2020)年年初興起,全世界開始著手研發抗疫藥物、疫苗的同時,研究學者意識到實驗鼠模型的重要性,這些基因轉殖實驗鼠很快就遭搶訂一空。此時,國衛院團隊便動員自行研發培養實驗鼠模型,司徒惠康分析,傳統產生適合SARS-CoV-2實驗鼠的做法是運用顯微注射將人類整段ACE2注入小鼠受精卵,人類ACE2就會與小鼠染色體嵌合,小鼠出生後,便成為基因轉殖實驗鼠,但此方法較難預測基因嵌入的位置,也較難評估置入之基因與小鼠原有的ACE2彼此之影響,有其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