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心理正向能量
安度疫疾風暴
享新知
人氣(77)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簡稱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疫病危害人們生命安全的同時,也悄悄在你我內心蒙上陰影,如今臺灣疫情雖已逐步趨緩,各行各業的衝擊卻才剛剛開始,在即將到來的「後疫情時代」,我們該如何替自己的心理健康把關,安度疫情風暴?
 
對抗壓力怪獸 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顧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著重透過少油少鹽的飲食、規律的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卻很少人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往專家認為,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價值觀都不同,面臨的挑戰自然也不同,很難用統一標準定義心理健康,直到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提出新的見解,並將「自我實現狀態」作為心理健康評估標準。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說,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壓力,也會面臨生老病死,不可能全然順遂,但只要能「關關難過、關關過」就算具備基本的因應能力,若能找到自己的專業且有所收穫、累積出成果,甚至能感受到自己對在乎的事物做出貢獻,代表心理資產越厚實、心理狀況越健康、良好。

壓力就像是一隻怪獸,不斷進攻我們的心靈堡壘,心理復原力愈強、抗壓性愈高,碰到危機時就有愈大的機會打贏勝仗。郭乃文舉例,多數人一生當中總有一、兩次考試不及格的經驗,正因抗壓性不同,有人能很快振作,有人卻無法承受壓力而一蹶不振。有趣的是,抗壓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一連串「打怪練功」的過程,除了在面臨挫折後檢討改進,平時也能透過衛生福利部建置的「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自我練習,讓心靈堡壘愈來愈鞏固。

郭乃文說,「心快活」平台上線已有4年,累積豐富的心理師、醫師等專家文章,並根據讀者年齡層、感興趣的議題,提供適合的內容,同時也有多元影音課程、繪本等,希望傳遞最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以及滿滿的正能量,鼓勵民眾在心理健康層面上,也能「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吸收「心」知識,心理好健康*
衛生福利部-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心靈也要戴口罩 心理防護五部曲這樣做
「為什麼不能出門了?」、「戴口罩真的有用嗎?」、「我會感染COVID-19嗎?」,疫情延燒已超過半年,面臨突如其來且持續升溫的疫情,擔憂、恐懼的情緒也在人們心中生根,究竟哪些心靈怪獸正在步步近逼呢?

郭乃文說,「網路疑病」以及「替代性創傷」是疫情可能帶來的兩種心理影響,像是有人一咳嗽就懷疑自己感染COVID-19,拼命上網搜尋各種負面消息和疑似症狀,落入搜尋與焦慮的惡性循環;也有人在接受到疫情訊息後,過度感同身受,認為對疫情無能為力而產生負面情緒,尤其孩子、長輩屬於敏感族群,除了保護好身體不被感染,適時地做好「心理防護」也相當重要。

想安定孩子、長輩的心理健康,簡單的「PEACE五部曲」是不錯的方法。父母可以和孩子玩「假裝醫生與病人」的遊戲,藉此熟悉和防疫有關的保護知識與防疫新生活習慣,讓孩子理解,並一起接受正確資訊,了解目前所處環境是安全的,以促進安全感;同時接納孩子可能有的各種恐懼、擔心等反應;嘗試協助孩子調整原本的習慣,例如起來伸展身體、一起說出一些感恩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儘可能保持正常生活,投入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藉此創造新的生活模式。

家中長輩若因疫情恐慌失措,可簡單說明政府的防疫措施,例如如何買口罩、避免外出等,多和長輩談論防疫過程中社會人士扮演的角色,增加參與感和同情心;日常生活中,進行環境自我檢查,打造讓長輩安心的環境,接納可能的負面情緒,同時替長輩安排新的活動,像是視訊探親等,並鼓勵長輩分享過去經驗、收藏品,強化生活的希望感。

郭乃文提醒,如果情緒無法穩定下來、負面情緒不斷冒出,試試停下所有思考並深呼吸,打斷交感神經系統,有助將自己從執著的想法中抽離出來,嘗試轉念,想想別的事情,確認自己狀態OK再來幫助他人。若還是做不到,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由專人協助找出問題所在並穩定情緒。

抗疫不憂鬱 1925安心專線24小時不打烊
相信經歷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下簡稱SARS)的人,對於當時社會的人心惶惶和恐慌都印象深刻,「未知是人類最大的恐懼。」精神科醫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當時民眾只知道感染SARS後死亡率很高,卻不知道病毒如何傳播、有多危險;反觀面對COVID-19,政府在疫情爆發後,每天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進度、傳播方式以及防疫措施,也有1922防疫專線隨時解答疫情問題,消弭恐懼。

不過,原本就有焦慮、憂鬱問題的族群,由於個性較敏感,對於壓力仍有比較明顯的反應;另外像是接受居家隔離、居家檢疫的民眾,也容易沉浸在害怕感染的情緒中,或是擔心無法工作帶來的經濟壓力,以及未來解除隔離後的汙名化、標籤化問題。

衛生福利部在疫情爆發初期就召集專業護理師成立電話關懷團隊,在隔離第8天打電話關心居家隔離、檢疫的民眾,經評估有需要者,再由臨床心理師介入諮商;集中檢疫所也有護理師進駐,透過每天的關懷,掌握民眾的心理狀態並適時給予支持。

「壓力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不是疫情期間才有,長期沒有處理就會惡化成心理疾病。」諶立中說,衛生福利部早在15年前就建置1925安心專線,是自殺防治第一線也是最後一線,希望在初期作為民眾紓壓管道,萬一到了緊要關頭仍不願出去求救,也能作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面對即將到來的後疫情時代,諶立中坦言,相較疫情,他更擔心全球經濟蕭條帶來的衝擊,一旦經濟出問題,倒閉潮、失業潮恐席捲而來,受到最大衝擊的肯定是基層民眾,心理健康恐面臨巨大危機。

衛生福利部正積極在各縣市衛生所、健康中心建置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讓民眾在面臨壓力或衝擊時,能夠及時找專業心理師談一談,是近年重要的心理衛生政策之一。未來也將在全臺建置50至70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簡單來說就是「心理衛生界的衛生所」,讓心理師、個管師進駐負責精神疾病個案訪視,也能辦理團體治療、衛教活動,希望跨界合作,透過導入醫療及連結社會福利資源等服務,持續守護民眾健康。

後疫情時代來臨 「抗壓5裝備」您備妥了嗎
相民眾真實的心理狀態,第一線精神科醫師最知道。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說,「危險、未知」是造成民眾心理壓力的兩大主因,所幸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天發布最新訊息,形成安定民心的力量,加上各民間團體透過不同管道展開心理健康「超前部署」,少數民眾雖然仍有情緒困擾,但達到情緒障礙的比例沒有想像中高。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在今(2020)年4月份曾針對1,098位20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發現多達7成的民眾坦言疫情確實影響到日常生活,但因情緒困擾需要接受諮詢的比例僅有5.3%,低於去年疫情發生前的8.3%,而且在睡眠、焦慮、憂鬱、自卑等數值都明顯下降,僅緊張狀況逆勢增加。

好不容易熬過疫情「急性期」,下一波挑戰才正要開始,隨全球疫情持續,各種壓力恐將排山倒海而來,受疫情耽誤的課業、旅遊業全面停擺、工廠沒訂單等等,門診中企業界老闆、董事長憂鬱症發作的個案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不只借不到錢的會憂鬱,被朋友開口借錢又不敢拒絕的,同樣陷入憂鬱情緒。

李明濱強調,後疫情時代將到來,全民應養成替自己情緒健檢的好習慣,不論您或身旁朋友出現憤怒、憂鬱、喪志的情緒,只要以手機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就能測量情緒溫度,並且趁著疫情期間強化「抗壓5大裝備」,包括充分睡眠、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創意休閒、放鬆技巧,人人都能將負能量轉化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