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積極參與,防疫陣線不缺席
社工防疫甘苦談
享新知
人氣(67)
社會工作員致力協助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工作範疇非常廣泛,為鼓勵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服務精神,肯定其工作辛勞及服務績效,衛生福利部每年舉辦全國性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表揚頒獎典禮,2020年也遴選出177名,在社會不同領域奉獻專業的績優社工。雖因配合防疫工作延期辦理今年的頒獎典禮,但無損對社工致敬的目的。
 
包羅萬象的社工防疫服務
正值防疫時刻,總是站在關懷社會第一線的社工人員也不缺席,除了原本繁重的社會福利業務之外,也增加提供防疫各項服務。例如整備部門人力和物資,協助防疫志工招募、編派服務項目及物資轉贈;關懷街友,提供口罩與量測額溫,傳遞防疫觀念,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對於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等弱勢族群,配合到宅訪視提供防疫知能及防疫物資;在醫院的社工依據感染管控政策調整服務,強化社區醫療公共衛生宣導,確保醫院與社區連繫;支援服務台諮詢、安心電話專線服務、協調人員管制等醫療輔助;參與醫療照護團隊,提供病患與家屬社會需求照護和溝通、協助降低病患與家屬隔離之焦慮等相關防疫工作,協助社會上每個角落的民眾都能落實防疫行動。

協助街友落實防疫工作 避免造成防疫缺口
獲選本年度服務績優奬,在彰化縣政府社會處服務已有12年資歷的社會工作員張喬彥,2007年服完兵役就投入社會福利各項業務工作,張喬彥認為擔任社工,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是件很有意義的事。他在社會處經歷過的工作包羅萬象,負責過兒童少年保護、家暴及性侵害個案保護工作,之後轉換至服務經濟弱勢的家庭和街友關懷,以及災害救助等業務。張喬彥認為,跟在其他機構服務的社工相較之下,在彰化縣政府擔任社工員期間,除了執行社會福利直接、間接工作之外,由於負責縣政府內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社會福利類志工管理工作,溝通聯繫的能力更顯重要,他也樂於持續在溝通協調之中尋找不同火花,而這也是他向上提升的動力。張喬彥說,不同於其他領域的社工工作,在縣政府擔任社工員掌握的資源較多樣化,可以有效率的作為資訊互通平臺、媒合資源與需求,當角色往上拉一個層次,社工員可以有更多發揮、做更多的事。

對張喬彥來說,在眾多工作裡讓他覺得最有挑戰性的,是街友收容輔導工作。因為所服務的對象居無定所,無法即時取得聯繫,只有透過夜間訪視,才有機會建立關係,確認他們的身分,了解他們的需求,進而為他們提供處遇、安置輔導、轉介、媒合等服務。張喬彥憶起有位正值壯年的街友,很有上進心的他透過輔導協助,不僅學會餐飲製作,也考取居服員證照,從街友變成學有專精的居服員。看到街友的互動從抗拒到信任,甚至因為接受成長輔導而找到固定工作,都讓張喬彥感到社工這份工作深具意義。

疫情期間,為避免街友經常在外遊蕩、無法掌握接觸者的生活型態成為防疫缺口,張喬彥與社工同事們不定期利用晚上訪視街友時,加強宣導個人清潔衛生等防疫觀念,幫他們量體溫、做紀錄、發口罩、媒合民間團體提供乾糧,讓他們不用去乞討,也不會因為沒有口罩造成染疫風險,甚至為了避免街友排隊買口罩而承擔外界異樣眼光,社工也協助他們造冊領取口罩,不但保護街友個人的健康,更加強了社區防疫的工作。

先懂得自我保護 才能保護別人
疫情嚴峻期間,除了協助街友取得防疫資訊,彰化縣政府也開設居家檢疫替代所,提供回國後14天需要居家檢疫的彰化縣民隔離使用。而照顧他們的食衣住的需求,為居家檢疫者的行李裝備消毒、量額溫、電訪健康關懷等工作,也是社工員的應變任務之一。張喬彥回想當時臨危受命去當服務人員,第一個念頭是這麼專業的工作不是應該由衛政、醫療單位的人員來執行嗎?雖然明白這個任務是因為居家檢疫的風險沒有太高,所以才交付社工員來協助,但在狀況不明確的前提下,張喬彥坦言當時心理壓力的確很大。

「社會工作者必須先自我保護,才能保護別人」,在這個理念下,防疫期間各地方政府紛紛開辦社工防疫知識訓練課程,針對經常需要進到不同類型的案家訪視關懷、陪同個案出入醫院治療、驗傷,或需要與健康狀況不明的服務對象接觸的社工員,進行防疫知能的相關訓練,例如如何穿脫防護衣、如何正確配戴口罩、清潔消毒等,讓社工員能在疫情發生時迅速投入第一線防疫工作。因為不明白所以害怕,明白了就知道面對狀況如何處理,防疫人人有責,在有正確的防疫觀念及知識下,不管是社工、志工或公所人員也可以透過教育訓練成為正確防疫觀念的宣導者。

站在醫療環境第一線的社工防疫工作
臺灣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可追溯至1949年省立臺北醫院(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成立社會服務室。醫務社會工作者是醫療環境中第一線工作人員,主要工作是協助病人解決其與疾病相關的社會、經濟、家庭、就業及心理問題,以提高醫療品質。同樣榮獲服務績優獎,任職醫療財團法人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亞東紀念醫院(以下簡稱亞東醫院)的社會工作師丁貞嘉早期參與早療中心的草創工作,執行偏鄉地區的早療到宅服務,轉調社工室後從事個案工作,協助弱勢外籍人士就醫、也投入建置弱勢外國人就醫協助方案。近年則帶領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目前是外科加護病房社工師,負責器官捐贈、活體器官移植社會心理評估,投入器官捐贈家屬關懷服務,陪伴家屬與悲傷共度。「有位泰國籍勞工送到院時已意識不清,我們積極尋找、連結各種資源來協助這位患者,讓這位患者的父親能到台灣來做醫療決策。」丁貞嘉說,這位父親最後幫女兒做出器官捐贈的決定,而這也是亞東醫院處理的第一例外國人器捐的案例。
社工的服務項目多元,透過實地走訪,能夠更理解個案的需求。
丁貞嘉表示,亞東醫院看重器官捐贈者的付出,因此長期投入器捐家屬遺族服務。除了器官捐贈過程全程陪伴、協助家屬申請各項補助,也為捐贈者舉辦追思會、製作紀念專輯及人像公仔,讓家屬留有追思的念想。亞東醫院的「懷恩節」行之有年,定期在每年五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舉辦。丁貞嘉說,今(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雖決定如期舉辦,但改為線上直播的方式,也發布臉書貼文邀請捐贈者家屬寫下對捐贈者的思念,並讓受贈者可留言感謝捐贈者,既可以避免群聚,家屬也能直接與社工師、醫師互動,感受醫院與受贈者對捐贈者的感謝。

疫情期間,雖然病房的住院人數略減,但社工師仍持續依照會請求提供病人服務需求,同時也要協助醫院實施防疫工作。以亞東醫院為例,疫情期間社工師依照院內人力分工,發揮社會工作同理、協調及溝通能力,協助讓出入醫院就診的民眾及家屬了解防疫措施的重要,進而配合相關防疫措施,另外也協助處理民眾情緒,降低焦慮。丁貞嘉表示,像是進入醫院需要實名制管制、大門口需要協助民眾分流,以及捐贈物資的如何分類、盤點管理,好讓捐贈者的愛心捐贈更符合醫護人員的需求、調度志工配合醫院防疫等,這些都需要社工師的參與協助。雖然疫情嚴峻期間不適合將民眾集合起來,但該做的衛教活動、病房服務衛教還是不能停,因此社工師們改以拍攝影片進行講座,或是以直播方式進行衛教。丁貞嘉說,新媒體工具的學習、高科技方式的管理,都是這次疫情期間社工師必須學習運用的內容。
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 需要不斷精進
在亞東醫院擔任社工師已有11年,問丁貞嘉是否有過轉換服務場域的念頭,她直言從來沒有。因為醫務社工師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場域,需要持續精進自己能力的工作,除了針對服務內容的知識進修,跟上醫療團隊腳步學習新知,也要有提出論文分析的能力,進而參與社會工作品質的改善。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專業,丁貞嘉的下一個目標,是增進督導與品管能力,期待持續精進社工督導與研究能力,不斷學習新知得以持續提升服務品質,從中獲得的成就感,就是她在社會工作路上努力的動力。

面對全球爆發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簡稱COVID-19),臺灣在過去數個月以來,全民上下一心,繳出一張漂亮的防疫成績單。在這場疫戰之中,社會工作人員堅守崗位,持續運用專業,向弱勢民眾傳遞防疫知能,齊力相挺各項增加的防疫關懷工作,建立起完整的社會防護網,讓防疫行動落實在社會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