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流行病學家陳建仁專訪
全民團結力抗新興傳染病,2,370萬人是防疫無名英雄
繪人文
人氣(110)
學者出身的前副總統陳建仁,長期致力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研究,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以下簡稱SARS)疫情重創臺灣,他臨危受命出任行政院衛生署(以下簡稱衛生署)署長,帶領第一線醫護穩住疫情;今(2020)年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簡稱COVID-19)疫情,他退居幕後扮演總顧問角色,將防疫功勞歸功全台2,370萬名臺灣人,強調只要全民團結,未來就有力量面對任何挑戰。
 
把握3個關鍵時刻 臺灣經驗國際共享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臺灣距離中國最近,但疫情並沒有如他國預測爆發,防疫成果有目共睹,近日卻有聲音認為臺灣檢驗量不足,才能維持零確診。「這說法對臺灣是不公平的。」陳建仁說,截至6月底,臺灣確診病例不到500例,卻篩檢了將近8萬人,換言之,平均每一名確診個案,就篩檢170多人,篩檢陽性率0.6 %,可見篩檢數目並不少。有完整的疫調,精準地找出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篩檢,可以使篩檢的效益提到最高。

臺灣防疫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在於把握住3個關鍵時刻。首先,臺灣最早提高警覺,早在去(2019)年12月31日就對武漢直航班機進行登機檢疫,今(2020)年1月下旬率先禁止武漢居民入境、守住邊境,減少境外移入病例;第二,因為認知到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及檢疫措施的重要性,透過深入且完整的疫調把大多數的可能感染者都隔離起來,藉著14萬人14天隔離的短暫失去自由,換得2,300萬人可以維持正常生活,大家可以繼續工作或上學;第三,第一時間透過媒體宣導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像是戴口罩、勤洗手、量體溫並維持社交距離,連他就讀幼兒園大班的外孫都會背誦和實行「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口訣,顯示衛生教育是防疫成功的最佳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