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ARS到COVID-19
防疫思維的蛻變
話焦點
人氣(168)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SARS)疫情風暴席捲下,使臺灣的經濟、社會秩序與醫療體系皆面對重大衝擊,我國防疫體系之後做了深切檢討,在大規模傳染病防治的應變機制上進行大幅整頓。
 
防疫思維持續精進 防疫步伐未曾停歇
因過去累積的防疫經驗,讓我國在這次COVID-19疫情威脅來臨之際,能預先做好許多準備及應變,透過新興傳染病防治思維的演進,有效阻絕病毒於國內傳播,並保障大家維持正常的生活。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說明,SARS疫情過後,《傳染病防治法》進行多次修訂,包含指揮中心實施辦法等重要法令也完成制定。SARS期間曾發生多起院內感染事件,對就醫民眾的健康造成威脅,因此建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及感染症防治中心,由專責醫院收治感染疾病患者,進行疾病分流制度,且每年進行演練,讓民眾在疫情爆發之際,仍然能夠安心就醫。

又為防止院內感染使醫療體系失序,疾管署平時便訂定醫院感染管制相關指引並加強查核,因應COVID-19疫情,更即時採取應變措施,包括風險個案健保註記追蹤與醫療處置、社區分流就醫及轉診建議等,並請醫療院所強化管理,如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環境清消、訪客管理、疑似個案之通報等,並由專責人員監測員工及病人健康紀錄,避免疫情造成醫療體系崩潰。

此外,口罩是防治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工具,我國於SARS之後,建置防疫物資儲備與管理的機制,至少能有二至三個月的口罩儲備量,除確保第一線醫護人員於進行醫療診治時有口罩能使用外,亦可於疫情突發時暫時紓解民眾搶買口罩的需求。

為避免民眾因對疫情資訊掌握不足而產生恐慌,導致對政府不信任、不配合防疫政策,指揮中心自開設後,根據疫情狀況,即時發布新聞稿及召開記者會,統一對外發布疫情資訊及防疫措施,建立公開、透明、即時的媒體溝通平臺及輿情回應機制。另由行政院與疾管署共同製作「防疫大作戰」宣導影片,透過徵用電視及廣播頻道,提供民眾正確疫訊與防疫知能。
透過召開記者會,民眾能夠即時了解最新的疫情狀況以及防疫政策。
在預防傳染病由境外移入的方面,我國於SARS之後強化邊境檢疫措施,像近年來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很多都是在機場篩檢時被發現,讓社區內的防疫壓力減輕許多。周志浩表示,臺灣於去(2019)年12月31日監測到中國大陸武漢傳出多起因不明原因肺炎而住院的消息時,因考量我國和中國大陸往來頻繁,加上中國大陸人口相當密集,可能造成傳染疾病傳播,故迅速展開查證,向中國大陸、世界衛生組織詢問是否有不明原因肺炎發生,雖都沒有得到明確答復,但為求慎重起見,當日即啟動加強邊境檢疫作為,執行武漢入境班機之登機檢疫等防疫工作,而後也藉由登機檢疫,發現首例中國大陸武漢移入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

善用科技工具 讓防疫工作更有智慧與效率
周志浩提到,此次抗疫行動得以審慎以對、迅速應變及超前部署,除了傳承抗SARS經驗,更是基於歷年持續的強化與整備。我國在2020年1月2日火速成立應變小組,1月5日召開專家諮詢小組會議,就通報定義、採檢及後續處置流程討論,並每日密集監視國內、外疫情發展;安排專家於1月13至14日至武漢實地考察,積極主動進行中國大陸疫情發展及病原體等資訊的蒐集查證,作為各項防疫政策研訂之依據;1月15日將武漢肺炎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以強化疾病監測及防治,並持續監測國際間疫情資訊,逐步提升國際旅遊疫情建議;1月20日報請行政院同意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三級開設);1月23日提升為二級開設;2月27日提升至最高等級一級開設,持續統籌各種防疫人力、資源及設備。

最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科技防疫在這次COVID-19疫情防治上,扮演著舉足輕重、功不可沒的角色。例如利用「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電子化系統」提高邊境檢疫效率;運用「電子圍籬」、「雙向簡訊」等協助高風險族群追蹤管理,必要時再介入關懷,尤其在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全臺有上萬人須進行居家隔離或檢疫,如果像以往僅靠人力一一進行訪視和關懷,根本無法充分發揮監察管理之效;另透過「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的建立,以註記疫區旅遊史及接觸史的方法,亦有效協助醫護人員旅遊史(Travel)、職業史(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及群聚史(Cluster)問診作業及保全珍貴的醫療體系量能;此外,資訊科技也讓口罩實名制可以迅速上路,維持公平的口罩發放制度,讓民眾安心、社會穩定;針對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者,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則能提供視訊診療的遠距照護,全面提升防疫政策實施效率。

在此,周志浩也對全民表達感謝與讚許,由於民眾對政府具有信心,願意全力配合防疫工作,加上跨部會、中央地方及民間協調機制,各界共同通力合作下,才得以讓各項防疫政策推動順利。
共享防治經驗 與國際攜手克服疫情挑戰
「傳染病無國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面對該疾病的挑戰。」周志浩指出,COVID-19造成全球大流行,必須集結各國力量,才能成功控制疫情,因此我國將持續加強與各國的雙邊合作關係,像是與鄰近之東南亞國家、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分享疾病訊息、防疫策略等,尤其我國採取創新的科技防疫,幫助疫情監測、隔離檢疫者關懷、防疫物資管控、醫療照護提供及風險溝通等工作更有效率,最為他國認為值得參考借鏡。
全球疫情尚未趨緩,臺灣還需全民配合落實防疫作為,才能確保國內安全,維持正常生活。
另經由嚴密監控國際疫情,持續透過我國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簡稱IHR)窗口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各國IHR窗口及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簡稱ECDC)交換疫情資訊,適時調整各國家感染風險級別及旅遊疫情建議。運用各項監測機制與通報管道,視疫情發展狀況及最新發現,隨時擴大監測範圍,以評估國內流行風險。當有通報病例經檢驗確診,疫情調查人員即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匡列可能的接觸者,透過即時的採檢、相關環境清潔消毒及公衛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散。

持續防疫新生活 不讓病毒有機可乘
在全球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未見緩解之際,臺灣人民卻能保持安心如常的生活,實屬難能可貴,但我們跟疾病的大戰不會終止,尤其因人類過度開發,增加和不同物種接觸的機會,未來仍可能導致未知的疾病流行。政府防疫團隊會將此次防疫經驗,結合國際最新措施,作為持續調整及滾動式修正的依據,隨時做好萬全準備,以確保臺灣防疫體系能夠面臨任何突發的疫情衝擊。

除此之外,周志浩呼籲,現值流感流行季,民眾除可透過接種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親人外,也要養成勤洗手、戴口罩、注重衛生等防疫新活的好習慣,降低疾病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