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空中轉診後送機制,是離島地區居民到臺灣本島就醫的快速管道,由離島的醫院、衛生所醫師判斷病患的病情,向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簡稱空審中心)申請後送回臺醫療照護。過往因為只有在地醫師能夠使用病患的健保卡,串接到醫療資訊系統,看到病患的病歷資料,而駐守在空審中心的急重症醫師,雖然掌握了空中轉診後送的審核決定權,但是因為看不到病患資料,便會依據在地醫師的評估,優先考量在地醫師的建議,並以14個空中救護適應症作為審查的基本標準做出決定。
蔡淑鳳表示,空中轉診後送機制可分為「送、審、接」三個面向,當這三方獲得的資訊不對等,空審中心的醫師無法與在地醫師共同進行醫療決策,導致在地醫師孤立無援,只能一個人面對決策壓力。「在地醫師的壓力不僅來自評估後送與否,病患及家屬因長期對當地醫療資源的不信任,覺得臺灣本島的醫療資源一定比在地好,這股來自家屬焦急的壓力,往往也會影響在地醫師的決定。」
提高醫療決策的精確度 降低夜航風險
對飛航團隊來說,最大的風險是天候不良與夜間的飛行。根據衛福部統計,空中轉診後送每年平均有200-300件,其中夜航勤務的比例高達4成,而夜航的飛安風險,是白天飛航的3倍。蔡淑鳳進一步說明,在衛福部的監測追蹤下,發現從離島後送到臺灣治療的病患,3天後死亡或出院的患者,佔了後送件數的20%。「醫療決策是否能有更精準的判斷,醫療照護需求是否有預警機制,提前白天後送,進而降低夜航風險,讓空中轉診後送比例下降,都是我們從實證資料想要進一步改善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