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緊急醫療創造新里程碑
-「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啟用!
享新知
人氣(72)
衛福部於2018年以「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的構想提案,參加第一屆總統盃黑客松競賽,在這個強調開放資料創新運用及跨域合作的競賽中,從全國104隊的參賽隊伍脫穎而出。衛福部將夢想化為行動,利用短短一年時間,創新建立原鄉離島緊急醫療的空中轉診醫療分享決策模式,在全國原鄉離島共建置105處,於2019年10月6日正式啟用。
 
無法改變天候地形 就改變就醫及醫療的模式
會提出「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作為參與總統盃黑客松競賽的構想,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直言,2018年發生的那場蘭嶼空中轉診後送的飛安事件,佔了很大的原因。為了改善離島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衛福部從2002年開始推行空中轉診後送,實施了16年的空中轉診後送機制,累積了4000多件經驗,從沒發生過失誤事件。然而2018年初,黑鷹直昇機在執行蘭嶼病患後送勤務時,不幸於夜航中失事,衛福部回頭檢視所有空中轉診標準流程,也全部符合規定,「但是合法並不代表安全」,蔡淑鳳說,我們不斷重複思索,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做的更好更完善,讓空中緊急後送更安全。

「我們無法改變天候、地形,但我們能不能改變就醫及醫療的模式?」從這個想法出發,衛福部決定配合總統盃黑客松的計畫一起改變,於是與臺東馬偕醫院、臺北榮總組成的「零時差隊」,透過電子化會診平臺,改善離島的空中緊急後送醫療照護機制。

資訊不對等 在地醫師獨自面對後送壓力
因為天候、地形的特殊性,離島地區的醫療服務以「醫師動,病人不動」及「醫療不中斷」原則,致力推動以在地醫療為主、空中轉診為輔的政策,來提升離島地區醫療照護品質。雖然離島的門診與住院利用狀況,與臺灣本島大同小異,醫療資源也能因應常見病症所需,但最大的挑戰,是當急重症發生時能否得到立即性的有效處理。

24小時空中轉診後送機制,是離島地區居民到臺灣本島就醫的快速管道,由離島的醫院、衛生所醫師判斷病患的病情,向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簡稱空審中心)申請後送回臺醫療照護。過往因為只有在地醫師能夠使用病患的健保卡,串接到醫療資訊系統,看到病患的病歷資料,而駐守在空審中心的急重症醫師,雖然掌握了空中轉診後送的審核決定權,但是因為看不到病患資料,便會依據在地醫師的評估,優先考量在地醫師的建議,並以14個空中救護適應症作為審查的基本標準做出決定。

蔡淑鳳表示,空中轉診後送機制可分為「送、審、接」三個面向,當這三方獲得的資訊不對等,空審中心的醫師無法與在地醫師共同進行醫療決策,導致在地醫師孤立無援,只能一個人面對決策壓力。「在地醫師的壓力不僅來自評估後送與否,病患及家屬因長期對當地醫療資源的不信任,覺得臺灣本島的醫療資源一定比在地好,這股來自家屬焦急的壓力,往往也會影響在地醫師的決定。」

提高醫療決策的精確度 降低夜航風險
對飛航團隊來說,最大的風險是天候不良與夜間的飛行。根據衛福部統計,空中轉診後送每年平均有200-300件,其中夜航勤務的比例高達4成,而夜航的飛安風險,是白天飛航的3倍。蔡淑鳳進一步說明,在衛福部的監測追蹤下,發現從離島後送到臺灣治療的病患,3天後死亡或出院的患者,佔了後送件數的20%。「醫療決策是否能有更精準的判斷,醫療照護需求是否有預警機制,提前白天後送,進而降低夜航風險,讓空中轉診後送比例下降,都是我們從實證資料想要進一步改善的議題。」

為此,衛福部決定打造一套空中轉診後送新平臺,透過資料開放、法規鬆綁與科技運用,讓在地醫療機構、空審中心、責任後送醫院,都能在資料透明且即時同步的前提下,讓三方醫師共享決策,也讓病患家屬能多方參與,進而提高醫病信任關係,建立更佳化的空中轉診後送機制。

*原鄉離島不孤,無限支援就醫零時差
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
有效率的申請流程 空中轉診後送決策多重把關
「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的運作機制,是透過導入多方資訊影像會診,建立醫病共享決策。過去空中轉診的申請流程,主要依靠手寫表單,需要人工填寫表單上的140個欄位、傳真5張表單、人工撥打8通以上的聯絡電話,來回至少需要20-40分鐘時間,才能完成後送申請審核的流程。然而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啟用後,申請表單電子化,申請流程約75%的欄位可自動帶入電子表單,申請及審核流程可縮短為5-10分鐘完成,有效提升行政效率。

蘭嶼鄉衛生所醫師朱士岳表示,「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啟用後,增加了與空審中心的醫師視訊即時討論的機會,共同參與空中轉診後送的決策,進行雙重把關,降低夜航及不必要轉診的風險。」除了將申請表單電子化,介接健保署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及衛福部資訊處電子病歷交換中心資料,提供多方醫療資訊給「送、審、接」三方醫師進行診療決策及空中轉診需求評估,也是空中轉診後送再精進的目標之一。

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的建置,不僅在原黑客松提案的全國離島地區實踐,更拓展到全國原鄉,共建置105處,並於2019年10月正式啟用,而第一個啟用示範場域,就選在空中轉診後送飛安事件的痛點-蘭嶼。

解決頻寬與法規難題 打造全新空中轉診後送平臺
以電子化會診平臺再精進空中轉診後送機制,背後要克服的問題並不簡單。朱士岳認為,離島地區網路通訊不穩定,視訊系統時好時壞,是影響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執行效率的最大原因。「基礎建設沒做好,樓閣蓋得再好也無用」,為此,衛福部配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數位建設-提升偏鄉衛生所(室)及巡迴醫療點網路品質計畫之下建置會診平臺,盤點出403個可設置的寬頻點,提升網路頻寬達下行100Mbps/上行40Mbps或當地可申請最高速率,來解決當地頻寬不夠導致傳輸速度不穩、視訊網路連線品質不佳的問題。

為讓送、審、接三方醫師同步調閱病患的病歷資料,透過平臺進行遠端視訊會診,必須要開放健保雲端查詢系統與電子病歷系統才做得到。而要走到真正的開放資料,並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涉及了《個人資料保護法》、《全民健康保險法》、《全民健康保險憑證製發及存取資料管理法》、《醫療法》、《緊急醫療救護法》、《救護直昇機管理辦法》等,共有6項法規要鬆綁、要相容。蔡淑鳳說,「我們被拒絕也不放棄,透過不斷地溝通協調,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解決所有問題,讓平臺在2019年底全部上線。」

推動智慧健康照護 縮短城鄉醫療距離
面對離島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的現象,朱士岳認為,相較其他離島地區,蘭嶼鄉衛生所的設備、醫師數量、藥品種類等資源雖然還算齊全,但能量有限。問朱士岳若能許願,最希望改善的醫療問題為何,他苦笑著說,「有插管的緊急病患出現時,真的很希望有個呼吸治療師在場協助調整呼吸器的參數,但現實是,我也知道這個角色在離島沒有常態性的需要。」對醫療資源有限的離島地區而言,無法備齊所有醫療診察所需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如何透過科技應用來強化原鄉離島醫療照護資源,是未來一項重要課題。

衛福部目前除了積極做好網路建設,將全國403處原鄉離島衛生所(室)及巡迴醫療點的頻寬速度升級,也陸續將醫療資訊系統設備汰換更新,以提高醫療診斷品質,強化醫療影像傳輸、病歷調閱的效率。此外,行之有年的遠距醫療及視訊會診,改善了離島地區的醫療可近性,加上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的啟用,未來也將持續推廣將平臺應用在原住民族與離島地區的繼續教育,運用大數據分析,建立急重症前期的預警機制,讓醫療資源能更有效被運用。

蔡淑鳳也表示,衛福部在2018年發布了《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的照護對象與模式,蘭嶼鄉也在2020年優先試辦遠距醫療,運用資通訊科技進行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遠距醫療專科服務,提高在地醫療服務量能,未來原鄉離島也將跟進實施,原鄉離島健康照護一個都不能少,追求健康平等是衛福部的核心價值。
透過健保雲端查詢與電子病歷系統,並強化醫療影像傳輸、病歷調閱的效率,讓資源更有效被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