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改變天候地形 就改變就醫及醫療的模式
會提出「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作為參與總統盃黑客松競賽的構想,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直言,2018年發生的那場蘭嶼空中轉診後送的飛安事件,佔了很大的原因。為了改善離島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衛福部從2002年開始推行空中轉診後送,實施了16年的空中轉診後送機制,累積了4000多件經驗,從沒發生過失誤事件。然而2018年初,黑鷹直昇機在執行蘭嶼病患後送勤務時,不幸於夜航中失事,衛福部回頭檢視所有空中轉診標準流程,也全部符合規定,「但是合法並不代表安全」,蔡淑鳳說,我們不斷重複思索,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做的更好更完善,讓空中緊急後送更安全。
「我們無法改變天候、地形,但我們能不能改變就醫及醫療的模式?」從這個想法出發,衛福部決定配合總統盃黑客松的計畫一起改變,於是與臺東馬偕醫院、臺北榮總組成的「零時差隊」,透過電子化會診平臺,改善離島的空中緊急後送醫療照護機制。
資訊不對等 在地醫師獨自面對後送壓力
因為天候、地形的特殊性,離島地區的醫療服務以「醫師動,病人不動」及「醫療不中斷」原則,致力推動以在地醫療為主、空中轉診為輔的政策,來提升離島地區醫療照護品質。雖然離島的門診與住院利用狀況,與臺灣本島大同小異,醫療資源也能因應常見病症所需,但最大的挑戰,是當急重症發生時能否得到立即性的有效處理。
24小時空中轉診後送機制,是離島地區居民到臺灣本島就醫的快速管道,由離島的醫院、衛生所醫師判斷病患的病情,向空中轉診審核中心(簡稱空審中心)申請後送回臺醫療照護。過往因為只有在地醫師能夠使用病患的健保卡,串接到醫療資訊系統,看到病患的病歷資料,而駐守在空審中心的急重症醫師,雖然掌握了空中轉診後送的審核決定權,但是因為看不到病患資料,便會依據在地醫師的評估,優先考量在地醫師的建議,並以14個空中救護適應症作為審查的基本標準做出決定。
蔡淑鳳表示,空中轉診後送機制可分為「送、審、接」三個面向,當這三方獲得的資訊不對等,空審中心的醫師無法與在地醫師共同進行醫療決策,導致在地醫師孤立無援,只能一個人面對決策壓力。「在地醫師的壓力不僅來自評估後送與否,病患及家屬因長期對當地醫療資源的不信任,覺得臺灣本島的醫療資源一定比在地好,這股來自家屬焦急的壓力,往往也會影響在地醫師的決定。」
提高醫療決策的精確度 降低夜航風險
對飛航團隊來說,最大的風險是天候不良與夜間的飛行。根據衛福部統計,空中轉診後送每年平均有200-300件,其中夜航勤務的比例高達4成,而夜航的飛安風險,是白天飛航的3倍。蔡淑鳳進一步說明,在衛福部的監測追蹤下,發現從離島後送到臺灣治療的病患,3天後死亡或出院的患者,佔了後送件數的20%。「醫療決策是否能有更精準的判斷,醫療照護需求是否有預警機制,提前白天後送,進而降低夜航風險,讓空中轉診後送比例下降,都是我們從實證資料想要進一步改善的議題。」
為此,衛福部決定打造一套空中轉診後送新平臺,透過資料開放、法規鬆綁與科技運用,讓在地醫療機構、空審中心、責任後送醫院,都能在資料透明且即時同步的前提下,讓三方醫師共享決策,也讓病患家屬能多方參與,進而提高醫病信任關係,建立更佳化的空中轉診後送機制。
*原鄉離島不孤,無限支援就醫零時差
空中轉診後送遠距會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