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好策略
改變12個身體危險因素
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報告中指出12個危險因子,包括缺乏運動能力、高血壓、肥胖症、糖尿病、聽力下降、腦外傷、過量飲酒、吸菸、憂鬱症、缺乏社交、教育程度低、空氣汙染與全世界40%的失智症發生息息相關。衛福部統計《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休閒活動通常是在家「看電視」,長者認為自己參與休閒活動有困難的主要原因為「擔心自己容易跌倒」。下肢功能的衰退及害怕跌倒的心理因素,影響到長者到社區參加各項社會活動,甚至是擔任志工、繼續為社會貢獻所長。

其實,年齡增長也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簡稱健康署)也鼓勵長者走出戶外,選擇空氣流通的社區公園運動。協助長者肌肉力量的促進,要循序漸進、急躁不得。

*運動教學影片線上看*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多層次循環運動

只要2瓶礦泉水 在家也可以健身
健康署推出「多層次循環運動」,分別針對上肢、核心、下肢設計訓練動作,包括四階段:後驅橢圓運動、坐式健身運動、前驅橢圓運動、斜板握推運動等,此套運動方法,無需特殊裝備,不受場地的限制,只需換上輕便運動裝束與準備2瓶礦泉水,就能隨時隨地健身,運動6分鐘就可消耗約32卡熱量,享有比照健身房的方式運動。

社區的公園就是很棒的運動場所
健康署提供以下3招式,鼓勵大家除使用公園體健設施外,也可靈活運用公園裡的環境設施運動,增加身體的活動量。

一、椅子運動:坐在公園的座椅或石凳上,進行單腳抬腿伸膝動作,訓練腹部及下肢肌力。
二、扶手運動:雙手握穩公園內的扶手或利用樹幹,進行伏地挺身的動作,強化手臂、胸部、腹部及小腿肌力。
三、步道運動:全家人可以一起在公園步道上健走,不但可以鍛鍊心肺能力與下肢肌力、肌耐力,還可以維繫親情並互相激勵,運動效果更好!

運動能力的提升,有助於預防各項慢性疾病,進而提升社交能力,達到身動、腦動、人際互動的良好生活型態,事不宜遲,趕緊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