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之路,您不孤單
-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享新知
人氣(222)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
 
如果我受到感染,影響到家人、同事,該怎麼辦?病人誰來照顧?」在COVID-19疫情緊繃之際,奇美醫院一名護理人員在照顧負壓病房的患者後出現發燒、嘔吐症狀。此時,她趕緊前往醫院急診,接受進一步篩檢,在等待檢驗結果的空檔,這名護理人員十分焦慮,一想到自己染疫可能連累家人與同事,也不確定自己負責的病人有誰會照顧,便淚如雨下,情緒更是低落,所幸檢驗結果出爐,證實沒有受到感染,這名護理人員與所屬醫院內的醫護團隊也大大鬆了一口氣。

「這名護理人員擔心自己受到感染,卻還是將心思放在家人、同事與病人身上?」奇美醫院副院長陳綉琴談到這件事,語氣盡是憐惜。她說,當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面臨傳染病的威脅,很多人最先想到不是自己,而是擔心家人、同事受波及,或是害怕無法繼續堅守工作崗位會造成同仁困擾,也有人掛心著病人缺乏照顧,又該如何是好?當瞭解醫護人員的內心憂慮,陳綉琴更為心疼,也更加感動。

資訊公開、透明 便能安定人心
事實上,早在COVID-19剛由中國傳出疫情時,奇美醫院已展開行動,讓醫護人員在身心方面及早做好準備。陳綉琴回憶道,在2020年1月,媒體報導中國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隨即在2020年1月20日宣布成立指揮中心。同時,奇美醫院團隊便迅速啟動防疫SOP流程。

面對新興傳染性疾病的來勢洶洶,與臺灣許多醫院一樣,奇美醫院在2003年就有對抗SARS的經驗。當年,醫護人員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防護設備不足,因此在面對此次COVID-19疫情時,院方於第一時間盤點院內的防護設備數量,並公布所有訊息,讓醫護人員可以充分了解院內還有多少N95口罩、防護衣與防護鏡等防疫物資,當資訊公開、透明,醫護人員很清楚實際狀況,身心壓力也就減輕不少。

陳綉琴解釋,醫護人員壓力最大的時候,是在疫情剛出現的那段時間,因為對疾病不夠了解,進行感染控制的措施時會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的身心壓力就會倍增。有些醫護人員想起當年SARS的經驗,也會擔心舊事重演,所幸面對此次的疫情,指揮中心當機立斷地公開疫情資訊,且確保防疫物資的充足性,奇美醫院亦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對院內防疫相關資訊進行充分揭露,隨著時間演進,醫界與公衛界對這種疾病也更加瞭解,醫護人員在面對疑似感染的病人時也較有自信,不會那麼恐慌。

全方位關懷 讓醫護壓力不破表
自2020年12月1日起,指揮中心啟動「秋冬專案」,嚴格要求民眾進出醫療院所等八大場所需戴上口罩、進出醫院要量體溫,並要求醫院對於進出醫院的民眾實施實聯制,請民眾務必留下聯絡資訊,同時,隨著部桃專案的施行,各家醫院的探病規定也更趨嚴謹。以奇美醫院為例,根據臺南市防疫政策,全市「自2021年1月27日至2月28日止,一般病房全面停止探病,若因病情需要,例如加護病房、安寧病房,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任一方有會談或解釋必要時才能探病。」院方也會主動安排視訊進行醫病溝通,讓家屬放心。

但在防疫政策推行的初期,少數民眾對政策的遵守較不嚴謹,例如進入醫院未配戴口罩、戴口配戴口罩方式不正確,或堅持要去病房探病,當醫護人員進一步勸阻時,部分民眾可能出現較不理性的反應,甚至指著醫護人員破口大罵,導致醫護人員的身心壓力直線飆升。

當多重壓力持續累積,並且在臺灣出現醫院院內感染事件後,有些醫護人員的身心壓力更為沉重,不少醫護人員擔心孩子、家人在學校或工作領域會因自己的職業而遭受異樣眼光,有的人甚至擔心到睡不著,或出現其他身心症狀。

對於醫院如何辨識員工情緒狀態,陳綉琴表示有「行為面」、「身體面」與「人際社交面」等3個面向可供觀察:在行為方面,一旦醫護人員陷入焦慮狀態,可能會神經兮兮、緊張不安,或者不想接新的交辦事項;在身體方面,醫護人員焦慮時,常會抱怨頭痛或頭部有壓迫感,睡不著也是很常見的身心症狀;在人際社交方面,則會一直擔心家人、朋友會不會受影響。當醫護人員出現前述2項以上的症狀,將代表需要醫院院方、主管與同仁進一步的關懷與陪伴。

*了解更多「疫情心理健康」專區*
疫情心理健康

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沉重的身心壓力,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簡稱心口司)提出「防疫期間醫療機構員工心理支持與協助建議措施」(如下表),建議醫療機構可以從「建立院內關懷機制」、「規劃宣導及教育」、「進行調查及訪問」、「提供心理關懷服務」、「照顧員工身心健康」與「主管行動支援」等方向協助醫護人員維持身心健康,並於網站建置「疫情心理健康」專區,提供防疫心理健康豐富資訊供專業人員參考運用,以對抗病毒影響,讓專業人員安度疫情。
舉例來說,奇美醫院在院內開設「正念減壓課程」,便幫助醫護人員減輕許多身心壓力。陳綉琴說,在正念減壓課程當中,醫護人員可以學習運用調整呼吸的方式紓緩緊張情緒,許多醫護人員反映,若在就寢前練習這套正念減壓呼吸法,除了有助入睡,睡眠品質也明顯提升。此外,當醫護人員產生一些身心症狀,同事、主管查覺到異常,也會馬上協助予以支持,主管更會特別撥出時間和醫護人員聊一聊,透過陪伴與傾聽,讓醫護人員的壓力得到紓解。
在醫院舉辦的紓壓課程當中,醫療人員都可學到實用的紓壓技巧,讓身心維持健康、平衡。
重視感染控制環節 減輕醫護憂慮
COVID-19病毒與SARS病毒、流感病毒等,都屬於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醫護人員救治急症病人時,有時需要藉由「氣管內插管」(俗稱插管)維持病人呼吸道暢通,在這過程,如果有一個環節不注意,醫護人員可能會沾染病人噴出的飛沫,進而受到感染,所以面對需要插管的病人,醫護人員皆是戰戰兢兢,絲毫不敢鬆懈,由於感染風險很高,為病人插管,往往也是醫護人員壓力增加的時刻。

對此,陳綉琴表示,在奇美醫院,病人如果需要插管,一定是由專業的麻醉科醫師進行,力求在最短時間插上呼吸管,並同時使用飛沫收集器,避免飛沫擴散。另外,奇美醫院院長提出「資淺不涉險」的重要原則,所有的插管療程,都是由資深、有豐富經驗的醫護人員參與,像護理人員,要求必須要有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且有意願者,對正處於懷孕、哺乳等期間的護理人員也會排除,但仍須對資淺的醫護人員作教學,為往後服務病人扎下深厚的基礎,因為由資深醫護人員領軍,插管時間就可以縮短,醫護人員就不用長時間暴露於感染風險當中,心理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不只如此,包括反覆穿脫隔離衣的訓練、插管演練、醫院動線的規劃、環境清毒與空氣流通方向設計等,都是減少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當這些環節確實受到把關,醫護人員救治病人時,較能心無旁鶩,情緒也較不會受壓力影響而有劇烈波動。

在COVID-19疫情嚴峻的時刻,原本一些醫護人員擔心民眾會如SARS時期一樣,因為懼怕與對院內防疫措施的不了解而對醫護職業產生「標籤化」排擠行為,但事實證明,現在民眾的心態已經成長許多。陳綉琴舉例,幾乎每天都有熱心民眾送食物、護手霜與防疫物資等給醫護人員,也有人送咖啡,以實際行動為醫護人員打氣、加油,院內醫護人員感受到民眾的真心,都是非常感動。

關懷策略環環相扣 醫護安心打拼
陳綉琴認為,對於醫護人員的身心關懷院方責無旁貸,整個過程,必須仰賴全方位的關懷策略,從資訊的透明化、院方提供24小時餐點、安心客棧的設置,乃至心理的陪伴與傾聽、對防疫政策的重視,甚至身心靈的照顧,皆不可或缺,院方必須為醫護人員擋風遮雨,才能一起為防疫撐起一片天,期待在對抗COVID-19這條船上,所有人都能同舟共濟、互相扶持,平安度過每一道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