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絲帶特別貢獻獎得主張鈺孜
推動早期親職教育,從源頭開始改變
繪人文
人氣(66)
張鈺孜身上有很多頭銜,她是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兒少保護小組總幹事,也是衛福部中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主持人,更是第七屆紫絲帶特別貢獻獎得主。問她如何走上兒少保護這條路,她笑著說,一切都是天意。
 
自然而然地投入兒少保護工作
談起投入兒少保護工作的契機,張鈺孜說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因為是專攻兒童神經內科的小兒科醫師,很多腦傷孩童來到醫院,理所當然轉到她手上診治,而孩童腦傷的原因,其中一項就是暴力對待所致。張鈺孜說,為了在醫療照護階段就及早介入並連結兒少保護醫療服務資源,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在2015年成立了兒少保護小組,但當時並沒有關注這方面訊息的她,甚至不知道醫院有這類型服務。直到被在急診專科的學弟以「反正這類型的患者也是你在照顧,還不如來參加這個小組」的理由說服,張鈺孜從此便一腳踏入兒少保護領域的工作。

投入兒少保護工作,張鈺孜認為最大的改變就是觸角向外延伸了。過去擔任醫師的角色,只需看病、治病,追蹤病症的發展,就算在門診遇到遭受暴力對待的個案,也僅止於診治、通報的階段。進入兒少保護小組之後,必須了解的面向也往外推展,包含追蹤個案處置的後續狀況,推動醫事人員的兒少保護專業訓練,以及許多跨網絡合作的機制也都有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