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走過荊棘之路
性創傷復原中心撫平一道道傷痕
文字撰寫|林怡慧
受訪對象|全芯創傷復原中心社工師 林芮璿
     勵馨基金會高雄蒲公英中心社工督導 顏莉璟
享新知
人氣(5)
性侵害事件對被害人而言,是一個難以抹滅的身心創傷,性創傷者的復原之路,更是備受考驗的漫長旅程。為協助性創傷者走過這段路,衛福部自2017 年起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辦理「性創傷復原中心建置推動計畫」,並於2023 年納入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期接住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重建性創傷者的安全感 修復破碎關係
性創傷打破了受害者對人際關係的基本信任,對原本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界線產生動搖,林芮璿指出,重建性創傷個案的安全感,是創傷復原的第一步,而信任感建立的難易度,也會影響到個案復原的時間。「要讓個案覺得這個環境、關係、照顧者是安全的,例如,當個案能夠每次固定出席約好的諮詢會談,這種穩定頻率的關係,其實也是一種安全感。」透過陪伴性創傷個案,協助他們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與情緒相處的方法,有助於受害者重建自我價值,也更能促進與家人及社會的關係修復,進而開始正常生活。
性創傷中心時常舉辦支持活動,陪伴個案重建安全感,修復與家人及社會的關係。
面對數位網路性別暴力 線上創傷線下治療
根據顏莉璟觀察,自從「房思琪」與「#MeToo」事件後,社會對性侵害受害者的理解與接納已有所提升,但面對數位時代來臨,不同樣態的性別暴力也逐年增加。「社會大眾對數位網路性別暴力受害人有比較多指責性言語,例如『是你自願要拍的』、『是你自己決定要上傳的』,而忽略了『我願意讓你拍』,並不代表『我同意你傳出去』,這是兩件不同的事。」顏莉璟指出,數位網路性暴力的特性在於影像會無限擴散,受害者長期面臨不知何時會被提及觸發的狀態,難以擺脫創傷影響,加上數位網路性暴力沒有特定的加害人,讓受害者對生活環境沒有安全感,擔心懼怕會不會有認識的朋友其實也看過這些影像,傷口常常一再被掀開。

為維護數位網路性暴力受害人的隱私、人身安全及日常生活,衛福部自112年起陸續修正《性侵害犯罪防治》、《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及《性騷擾防治法》,並提供遭受性暴力被害者妥適服務。林芮璿認為,將線上(數位網路)所受到的創傷帶回到現實生活中進行復原,協助受害者修復人際關係、親密關係,讓支持受害者的親友陪著受害者一同慢慢向前走。

陪伴與接納 支持性創傷者最溫柔的力量
「若你是性創傷者的親友,有機會聆聽他們受傷的經驗,請不必替他們出氣、也不要建議他們解決方法,只需要傾聽與接受,尊重他們的節奏,才是真正的陪伴。」林芮璿直言,每一位性創傷者所經歷的傷害,可能都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對陪伴者來說,與其著急說出安慰對方的話語,倒不如用聆聽後的真實感受去回應,例如:「我聽到你的話,真的覺得震驚、很難過。」顏莉璟表示,因為每位受害人的心理強度、復原速度不同,當受害者願意分享時,給予溫暖的回應;當他們選擇沈默時,給予空間與耐心,這樣的支持,對性創傷者來說就是最珍貴的療癒力量。

了解更多
性創傷復原中心名冊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