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安全的里程碑
捐血者「病毒核酸檢驗」實施逾十年
文字撰寫|侯勝茂
資料提供|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
享新知
人氣(1)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是大家熟知的口號,因為各方熱心人士及團體的大力支持,造就了臺灣世界第一的捐血率,去(2024年)年高達7.8%。為了保障病人輸血安全,捐血人捐出的每一袋血液,都需要經過層層把關,才能提供給醫療輸用,以降低血液中可能帶有感染病原的風險。
 
捐血人的無私奉獻,為需要輸血的病人帶來生命的延續。然而,輸血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輸血可能傳播感染病原。為保障輸血安全,需要經過層層的把關,包括捐血前自我健康評估、捐血前的篩檢面談到血液的實驗室檢驗等,其中又以捐血者「病毒核酸檢驗(Nucleic acid testing)」為最關鍵的一環。臺灣全面對每袋捐贈血液實施病毒核酸檢驗,至今已逾十年,未再發生因為輸血感染愛滋病毒(HIV)、C型肝炎病毒(HCV)或B型肝炎病毒(HBV)的案例,成效顯著,在2024年更以「捐血者篩檢病毒核酸檢驗實施10年成效」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的肯定。

保障輸血安全 從捐血者的自我把關到捐血篩檢
自1974年捐血中心成立以來,臺灣正式邁入無償捐血的時代,並於1991年實現全面自願無償捐血的目標。這項制度不僅穩定血源供應,讓國內醫療用血達到自給自足,更成功杜絕所謂的「血牛」現象。過去以金錢交易為主的捐血方式,不僅無法保證血液品質,還增加了經由輸血感染疾病的風險。與過去制度尚不完善的年代相比,如今的輸血安全已大幅提升,透過輸血感染疾病的風險降到極低。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親臨台北捐血中心檢驗課視察新型核酸檢驗儀器(Panther System)啟用情形。
在捐血前,仰賴的是捐血人的自我健康把關,捐血人可先閱讀台灣血液基金會官網提供的捐血須知(依據捐血者健康標準與另訂定之補充規定),評估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態。這些規定旨在保障捐血人的健康,同時針對可能有高風險行為或可能攜帶輸血傳染病原的人,暫緩捐血以確保輸血安全。在捐血現場還會再進行進一步的篩選,捐血人需要填寫捐血者健康問卷,並接受由專業人員進行的捐血前面談與篩檢,確保捐血過程與輸血血液的安全。捐血後,每袋血液都會進行嚴格的實驗室檢驗,只有所有項目皆合格的血液才能供應給病人輸用。其中,傳染病原的篩檢是捐血中心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環節,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格外關鍵。

傳統捐血者傳染病原篩檢面臨挑戰
早在捐血中心創立之初,捐血篩檢就已包括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清轉胺酶(ALT,作為肝炎病毒感染的替代指標)與梅毒血清學檢驗,隨後於1988年導入愛滋病毒抗體(Anti-HIV)篩檢、1992年導入C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篩檢,以及1996年導入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抗體(Anti-HTLV)篩檢。在當時,捐血檢驗是以血清免疫學檢驗(透過檢測病毒的抗原,或是人體遭受感染後通過免疫反應所產生之抗體)來偵測多種病毒標記,作為捐血者感染這些病毒的指標。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