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骨折住院,家裡只有我和老伴,兒女都在外地工作,我出院後,該怎麼辦?」一位年約73歲的楊女士因為車禍造成右膝骨折而住院接受治療,她在住院期間,只要想到上述困擾就會開始緊張、憂心忡忡,有時甚至沮喪到暗自哭泣,還好在醫院復健團隊的悉心照護下她的病況逐漸穩定。不過,醫護人員也察覺到楊女士的情緒很低落,當醫護人員了解到她內心的掛慮與不安,便積極為楊女士找尋解決之道。
醫師經過評估發現,楊女士的狀況正符合健保署所推行的「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脆弱性骨折」收案條件,因此便邀請楊女士加入計畫。醫師了解到楊女士出院後如果需要定期回診復健,行動並不方便,所以就建議她改採「居家復健模式」,由物理治療師親自到楊女士家中進行簡易復健治療,同時物理治療師也建議楊女士將居家環境動線改造成適合助行器、輪椅使用,在多方協助下,楊女士出院後終於順利銜接居家生活,她也感覺安心不少。
PAC計畫 強調全人照護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在臺灣的高齡社會中,小家庭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像上述腦中風、燒燙傷、神經受損等疾病,不是一次治療就會好,年長病人需要全人照護,但許多家庭的照顧人力很有限,家人在照顧的時候往往承受龐大壓力,病人也不好過,這段歷程非常辛苦,因此希望透過這項計畫幫助病人家庭減輕照顧的負擔。
健保署自2014年開始推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簡稱PAC),初期服務對象以病人人數較多的腦中風為主,當腦中風病人在醫院接受急性治療且生命跡象趨於穩定後,醫療團隊會針對病人的復健潛能、復健意願等進行評估,如果是需要復健,且復健意願很高的病人,醫療團隊就會協助轉診至病人居家附近設有「急性後期照護團隊」之社區醫院,病人便可以轉至PAC住院模式,持續接受復健整合照護。
李伯璋強調,「PAC計畫是一個以病人為中心的高度,強調『全人照護』的計畫。」在分級醫療的架構下,病人剛開始可能在醫學中心接受救治,之後便可以轉往區域醫院或地區醫院接受穩定照顧,從PAC計畫施行以來,已有一些在地醫療院所針對PAC病人提供服務,由於深耕這一領域,隨著經驗累積,自然口碑也就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