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脆弱的時候 就有社工的陪伴
社會工作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工作,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只要跟疾病、災難、弱勢有關,就有社工的陪伴。清明連假第一天早上,衛福部花蓮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陳怡吟看到醫院工作群組發出臺鐵408次列車事故事件,當下還無法得知狀況多嚴重,直到同在列車上的表妹傳來現場照片,她決定先回衛福部花蓮醫院待命。當醫院正式啟動大量病人機制,陳怡吟也已盡量召回沒到外縣市掃墓的社工同仁,並做好分組,在急診輕重傷區待命。
那一天,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漫長。陳怡吟試著回憶當天的情景,有位媽媽被送進急診室,驚恐的情緒讓她就算離開現場還是忍不住嚎啕大哭,陳怡吟立刻到她身邊,伸出雙手擁抱她、輕拍肩背安撫她,「一個人在受到極大驚嚇的狀況下,你很難用言語、用學習過的各種會談技巧安撫對方,只能靠肢體接觸的溫度、觸摸的撫慰以及信仰,協助他們度過當下的情緒。」除了情緒安撫,讓病人了解同行者的狀況,以及接下來的醫療處置,也是社工的重要任務之一。有位男性病人在事故現場親眼目睹孫女離世,到院時表情木然、沈默不語,只希望得知其他家人訊息。幾位醫務社工分別打電話到其他醫院詢問病人名單,然而電話早已滿線打不進去,所幸友院社工們平日有建立群組保持聯繫,當天透過這個管道交換尋人訊息,直到得知同行家屬明確的消息,這位男性病人的情緒才逐漸平穩。
陳怡吟說,只要有病人及家屬到院,社工就立即進行身分確認、關懷陪伴以及協助各種受助者的需求。從一片混亂的事故現場被送往醫院,很多病人別說是行李,就連隨身物品、手機皮包都不在身邊。於是病人餓了,社工準備食物給大家吃;逃生時衣服沾滿油污,社工提供清潔用品與衣物讓他們沐浴更換;手機沒電,社工幫大家找各種品牌的充電器;趕來陪伴的家屬及輕傷病人,住宿需求也由社工連結飯店業者協助解決。在受助者最脆弱的時候,就有社工的陪伴,協助將受助者的身心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