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面對精神病人的服務工作 最感成就
在那個精神病人還無法普遍被瞭解的年代,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不僅是條未知之路,專業要求也較其他領域的社會工作嚴苛,就讀臺灣大學社工系之時,劉蓉台從沒想過未來會進入精神醫療社工界。甫從大學畢業,劉蓉台透過學長姐的推薦,進入臺北市大安區衛生所工作,透過關懷訪視等方式推廣社區公共衛生,也是在這時,劉蓉台開始接觸到社區精神病人,開啟她投入精神醫療工作的契機。
當時精神病人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就連醫院也是在重重門戶、鐵窗林立的狀態下收治病人,問劉蓉台,接觸精神病人難道不害怕嗎?她笑著說,早在學校進行社會田野調查的過程,就看過更多複雜險惡的狀況,而且決定從事社會工作,就已有心理準備要面對的是相對弱勢、社會底層的民眾。劉蓉台也明白,相較在醫院的精神病人,能夠出院回到社區的精神康復者,精神狀況皆穩定許多,抱著正面態度投入精神醫療社會服務工作,一晃眼就是46年。
這數十年間,社會上陸續發生臺北市螢橋國小學童被疑似精神病人潑硫酸、財政部關政司長被殺,以及龍發堂非法收容精神病人等事件,促使政府加快腳步推動精神醫療相關防制政策。隨著《精神衛生法》通過,全民健保納入精神醫療項目,精神衛生政策從早期「社會安全管理」,也轉變為「專注個案福祉並提升社區復健能力」。劉蓉台回想這數十年的工作歷程,幾乎每十年就有一個較大的異動。她在精神醫療臨床工作過,直接服務精神康復者,也在公衛體系、衛生行政單位工作過,負責政策推廣、執行落實政策內容,協調各單位行政預算等需求。在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幾乎走過一輪之後,她選擇在2000年再次回到部立八里療養院從事臨床社會工作,直接面對精神病人與家屬。劉蓉台說,「我還是最喜歡直接服務精神康復者,看著他們慢慢穩定成長,可以重回工作崗位、融入社區,就是我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