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無聲、展現自我
牛暄文主播用手語落實平權、溝通無障礙
文字撰寫/洪維珣
受訪對象/公共電視手語新聞主播 牛暄文
繪人文
人氣(79)
臺灣手語在2018年正式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中華民國聾人協會常務理事、公共電視手語新聞主播牛暄文功不可沒,他從小在臺灣的聽人社會成長、赴美求學時的體驗,讓他把「平權」的觀念帶回臺灣,激發更多聽障者參與公眾議題,期待在臺灣逐步落實真正的平權。
 
牛暄文舉例,近年政府重要的直播、政令宣導影片都會開始搭配手語,而且從原本電視畫面的小角落,逐漸放大、越來越清楚。他解釋,這有助於讓外界注意到手語、進而重視手語,把手語當作是一種語言,也希望能慢慢反轉一般人的觀念,接受手語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臺灣手語正名定分 納入國家語言
近年來讓牛暄文印象深刻的是,文化部在修《國家語言發展法》時,他感到相當興奮,因為這是一個能替聾人發聲,讓政府正視、尊重手語也是一種語言的機會,而且當越來越多人知道手語、熟悉手語,環境也會越來越友善,因此在多場公聽會上積極爭取,當時文化部長鄭麗君也相當認同這觀念。

最終,文化部在2018年將臺灣手語正式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也就是未來國家語言除了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也會納入臺灣手語、閩東語,這些語言未來都會被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替聾人爭取平權邁進一大步。
在牛暄文(右)與夥伴的努力下,臺灣手語變成正式的國家語言之一。
手語不是聾人專屬 盼反轉觀念、實現平權
去(2020) 年因應COVID-19 疫情,指揮中心在記者會安排手語翻譯員,他們生動的翻譯也一度成為焦點。牛暄文發現,外界竟出現過度「偶像化」手語翻譯員的現象。

牛暄文說,他很尊敬手語翻譯員的工作,但不應該過度吹捧,期待外界能理解手語也是一種語言,就像是閩南語、客家語一樣,手語不只是專屬於聾人,而是任何一個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學習,期待外界能逐步調整觀念,消彌對手語的刻板印象,讓手語更普及、環境更友善,逐步實現真正的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