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1995年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不僅是一種強制性社會保險,同時也開始將民眾的就醫資訊、醫院申報資料建置成資訊化作業。健保署2004年發行晶片(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健保卡,民眾在就醫時,醫療人員只要透過卡片就可以存取診斷資料,在2013年建置了「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讓各醫院可以即時查詢病人跨院所的就醫檢查報告與用藥紀錄,避免重複檢查、減少重複用藥,增進醫療資源效益,2014年更推出個人化的「健康存摺」,民眾也可以自行查詢近三年的就醫資訊與健康資料。
就醫不需實體卡 虛擬健保卡誕生
由於現行的健保IC卡,在居家醫療、偏鄉遠距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時,常會出現不便使用、寫入時間緩慢等問題,健保署開始研擬透過「虛擬健保卡」的行動化應用作為解決方案,在試辦計畫中,民眾不需要實體卡,也能就醫。
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2018年時,邀請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小組(PDIS)與健保署合作,召開數場協作會議,與邀集民眾、醫師、藥師、護理師、公協會與專家學者等利害關係人,評估「虛擬健保卡」的可行性與風險管控。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過去在居家醫療服務的時候,醫療團隊到民眾家裡通常需要攜帶許多醫療設備,同時包含健保卡讀卡機、電腦等設備,負擔沉重,常接到醫療團隊反映這樣很不方便,希望能減少攜帶設備,再加上也有民眾反映健保卡不在身邊時,導致就醫不便,因此發展出「虛擬健保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