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新增肝癌病人約有1萬人,而死於肝癌、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民眾也多達1萬2千人,肝癌高居2018年癌症發生率第5名及2020年癌症死亡率第2名,使得肝病堪稱為臺灣的國病,其中C肝的感染人數僅次於B型肝炎,成為國內病毒性肝炎的第二號敵人。
遠離肝臟惡化三部曲 從預防C肝做起
C肝有沉默殺手之稱,其可怕之處在於有6至8成的初期感染者,會因無法自行清除病毒,而演變成慢性肝炎,使得肝臟健康逐漸惡化,最後可能導致肝臟嚴重受損、肝硬化或肝癌。加上受到感染的病人多數沒有明顯症狀,或是部分病人雖感到疲累、虛弱、腹部不適、沒胃口、體重減輕、輕微黃疸等,但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導致缺乏病識感,故而容易忽略積極就診治療的重要性。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家中若有成員是因罹患肝癌而過世,經探究原因始知家人或自己罹患有C肝時,會對家庭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一般日常生活的接觸,像是一起進食、握手、擁抱、共用馬桶等,並不會感染C肝病毒(簡稱HCV),HCV是經由血液傳染的病毒,像是與他人共用遭HCV污染的針具、注射器或接受HCV污染的血液、血液製劑、使用滅菌不完全的器械用具等,均可能因而感染HCV,與C肝感染者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共用沾血的個人衛生用品,以及C肝孕婦母子感染等也是可能的傳染途徑。
當知道HCV的傳染途徑後,其實是可以預防被傳染的。日常生活中能藉由以下方式預防,例如避免家人間共用刮鬍刀、牙刷、指甲剪、刮痧板等可能會沾染血液的個人衛生用品,不接受「無醫療執照」的人執行侵入性治療,例如臺語說的吊大筒(打點滴、打營養針)、鑲牙、放血、針灸、拔罐等治療,預防可能因器具未消毒滅菌而帶有HCV,避免在衛生水準較落後的國家接受未經病毒篩檢的血液或器官植入,對於計畫結婚生子的男女可先接受HCV篩檢,縱使有感染HCV,也可在懷孕前先治療消除HCV以避免垂直感染胎兒。此外,對於性行為對象非固定者,應在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以保護自己與伴侶。
缺乏病識感 當心沉默的殺手找上門
病人感染HCV時可能不會感受到症狀,但是可藉由抽血檢驗得知是否有感染,如果C肝抗體(簡稱anti-HCV)檢測呈陰性,可排除慢性C肝感染,如anti-HCV呈陽性時,則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過去曾感染HCV,但已康復而產生抗體,另一種可能性是HCV依然存在體內,使得身體還處於感染狀態,這時就需要進一步確認診斷或用藥治療,因此anti-HCV陽性者,都需要就醫追蹤,聽從醫師的診斷建議。
C型高風險感染族群:
根據健康署統計調查發現,有三成B、C肝感染者確診後未進行就醫,其主要原因除了缺乏病識感之外,也有一部分是因為過去C肝傳統治療主流是注射干擾素併用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不僅治療期長達6至12個月,還有不少明顯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類重感冒症狀、憂鬱、煩躁、失眠等,會對工作、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讓HCV感染者感到卻步。所幸隨著C肝口服新藥的問世,為C肝病人帶來莫大的福音,依據臨床經驗顯示,現今8~12週的C肝口服新藥療程比傳統干擾素療程整整縮短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加上副作用相對低且輕微,治療效果極佳,治療成功率已高達九成八以上,已大幅增加病人的治療意願。無論是接受公費篩檢,或是利用自費健康檢查,若能搭配篩檢anti-HCV,對於陽性結果者若能儘早接受確診,有HCV感染者若能儘早治療,將可避免C肝這個沉默殺手找上門。
篩檢治療一條龍 防治計畫面面俱到
當WHO提出2030年前消除C肝的目標之際,我國則希望能在2025年提前達標,為此,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提出3大策略,分別是以精準公衛防治、防治在地化、防治一條龍作為主要方向。
蒲若芳提到,從各地的C肝盛行率顯著不同的數據中可以發現,像是C肝較容易出現於某些特定族群,尤其臺灣的C肝病人中,約8成以上有社區群聚現象,這主要是每個區域因生活習慣、醫療資源、衛生常識的差異化,而造成感染率的高低落差有關,因此如果把C肝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這些盛行率特別高的區域,便可以讓公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這就是所謂的精準公衛防治。
至於防治在地化就是要因時、因地採取不同的策略,譬如衛生或醫療環境較差的地方,就要加強清潔消毒的觀念宣導和習慣養成,而先進開放的大城市,雖然衛生醫療條件佳,但主要的防治重點可能會在於推廣安全性行為,要根據每個地方的生活條件、文化習性,因地制宜從不同的切入點來推動與執行防治計畫。
而防治一條龍的核心策略,包括健康署從2020年放寬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補助45歲至79歲的成年人進行終身一次的B、C肝篩檢,每年約可增加100萬篩檢人數,並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除了提醒民眾善用公費篩檢服務外,針對anti-HCV陽性者也要加以注意,應儘快就醫接受追蹤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