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急難來臨 社工陪伴守護
-社工專業No.1
享新知
人氣(45)
2021年4月2日,臺鐵408次列車在花蓮清水隧道撞上侵入路線的工程車,造成近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鐵道事故。不論在事故現場、在醫院急診、在殯儀館,都可以看到一群人的身影,他們緊緊守護在病人及家屬身旁,照看受助者所有需求,承接受助者所有傷痛,他們是社會工作者,我們口中的社工。
 
4月2日至4月5日期間,在花蓮殯儀館現場,家扶基金會有超過30位社工,以一天三班輪值,24小時不停歇的方式,加入花蓮縣府的災變支援小組團隊,採用「一案到底」的形式在現場陪同家屬進行遺體指認、製作筆錄、安撫照顧家屬情緒、協助家屬各種需求以及資料收集評估等工作。施政延不諱言,這次的任務真的很艱鉅,本該歡樂返鄉的日子發生重大撞擊事故,陪同家屬目睹嚴重缺損遺體的過程,現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情緒,都是社工們前所未見。

重災之後 社工也需要療傷
重大災變之後,在第一時間承接事故當事人及家屬情緒的社工,同樣面臨巨大衝擊,也可能會出現替代性創傷。施政延表示,社工面對災難的應變訓練,很難有一套模式可以完全因應,但心理素質的建立,向來是家扶基金會社工培訓制度裡重要的一環,訓練社工因應不同緊急事件的應變及處理能力,協助心理建設與自我覺察,進而在第一時間做初步判斷。臺鐵408次列車事故第一批進駐花蓮殯儀館的社工們,在任務分發下來之前完全不曉得會面臨何種狀況,資料收集回來,才知道現場社工要陪同家屬辨識大體,但不管是遺體瞻視或透過照片指認,並非每位社工都有辦法做到這件事。施政延說,當場督導立即進行協調,讓社工擁有選擇權決定是否往後退一步,若無法承受心理壓力,就由檢察官及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志工陪同遺體瞻視即可,以減緩社工的情緒衝擊。

身體的傷顯而易見,但心裡的傷卻不易自覺,不少救助者是帶著替代性創傷,一邊工作、一邊療傷。921大地震災變之後,臺灣的災難心理衛生機制開始萌芽,家扶基金會也發展彩虹屋心理創傷復元服務,除了服務平常的救助對象,也提供社區專案的民眾、員工、社工一起參與。臺鐵408次列車事故搜救工作告一段落,衛福部及各縣市相關單位,也舉辦許多災後創傷、團體心理諮商、安心講座等心理衛生相關課程,協助救助者心理重建。

持續進步與努力 提升社工的專業形象
陳怡吟與施政延不約而同認為,能堅持走在社會工作這條路上的社工,都是對人保持好奇心、心裡存有使命感的人。從事社會工作19年的陳怡吟曾問兒子如何看待她的工作,「雖然除了開刀跟開藥不能做之外,其他都要做,但社工的專業好像還不能讓社會很認同」,她苦笑說,這句話道盡社工的心酸。雖然國內已發展出專科社工師及建立社工師證照制度,但從就業環境、薪資待遇、勞動條件、升遷管道等制度性保障機制,尚無法突顯社工師專業的狀況下,如何強化社會大眾對社工專業的認知與形象,將是未來一大課題。施政延也認為,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與形象一直都在進步,但也一直都還有一段路,未來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召開社工督導會議,分配急難發生緊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