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控制 愛滋也能變成慢性病
李佳琪指出,現在愛滋用藥的效果佳且副作用低,開始服藥之後體內的病毒量會有效受控制,國外近期也有研究指出,只要病毒量低到測不到,就幾乎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別人,「所以如果感染者都接受藥物治療、病毒量持續受抑制,這樣就能有效減少新增感染人數,降低社區傳播風險,也是重要的預防策略之一」。
「感染者透過服藥治療,也可以維持好的生活品質。」李佳琪說,愛滋目前還無法治癒,但透過服藥可以與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可視為一種慢性病,既不會對社區產生傳播風險,也可以達到聯合國的「零歧視」目標。
三大面向積極防治 臺灣表現亮眼
聯合國2020年「90-90-90」目標在去(2020)年僅提升至「84-87-90」,但臺灣在2020年已達「90-93-95」,臺灣做對了什麼,讓2020年成果優於國際?李佳琪表示,就如同其他傳染病一樣,以預防、篩檢及治療三大面向積極防治。
據去(2020)年底統計,我國目前HIV感染者約3.3萬人、當年新增人數為1,390人,且近3年疫情呈下降趨勢。李佳琪解釋,臺灣在國際上屬愛滋低盛行率的國家,目前疫情傳播主因為不安全性行為。
愛滋感染族群年輕化 鎖定關鍵族群
在預防面,國內主要新增感染者為15至34歲,在整體感染者中占了6至7成,所以預防宣導會採取年輕朋友可以接受的方式與常用管道,例如新媒體等,同時也有很多會觸及不同風險族群的民間團體協力進行愛滋防治宣導。
李佳琪表示,臺灣在愛滋防治上有迅速的反應,在1984年出現第一位感染者後,行政院迅速成立現今的「愛滋病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會」,由12個部會及相關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感染者代表等共同組成,以利各項防治政策之規劃諮詢。在法制面,除了《傳染病防治法》,也於1990年始制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讓相關防治工作與權益保障有法源依據。
預防母子垂直感染策略 近年0愛滋寶寶
除了性行為,愛滋的傳染途徑還包括母子垂直感染。李佳琪表示,過去每年會出現2-3位確診寶寶,但近10年約每4年偶出現1例,已可達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消除母子垂直傳染的目標。
李佳琪解釋,2005年開始,孕婦全面進行HIV篩檢,一旦發現陽性確診,就要立即介入,寶寶出生後也要被列為疑似愛滋感染嬰幼兒,進行預防性投藥,由於母乳也會傳播病毒,也會提供母乳替代品;而去(2020)年12月更修法,孕婦一旦初篩陽性就通報,以及早介入照護。
治療藥癮同步宣導 共用針具感染愛滋者1%
在藥癮愛滋防治部分,李佳琪說,臺灣在2005年時也曾因為藥癮者共用針具造成疫情,當年新增感染者中有72%都是因為共用針具,後來參考國際做法,推動減害計畫,迅速獲得有效控制。她解釋,海洛因的成癮性相當強,很難馬上戒毒,所以提供清潔針具及注射用水,希望不要因共用針頭而傳播疾病,另外也給予衛教資訊,教導正確的防治觀念,同時轉介替代治療,很快就讓疫情受到控制,目前臺灣每年新增感染者中,因共用針頭感染者僅占1%。
近年來還有「藥愛(Chemsex)」問題,也就是使用安非他命或搖頭丸等「助興」後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李佳琪指出,除了預防介入措施、藥癮治療,同時也會加強衛教宣導,讓他們知道在毒品危害之外,還有感染愛滋等性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