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
深化兒少保護服務跨網絡合作
文字撰寫|林松嫣
受訪對象|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副主任 蔡政憲
話焦點
人氣(100)
面對少女子化的重大挑戰,每一個孩子都是臺灣社會的心肝寶貝。據2020年統計,平均每7到8分鐘就有1位兒少被通報虐待或疏忽。為建立醫療、社政、檢警單位之網絡合作機制,強化兒少虐待事件的前端風險預防,衛福部自2018年起成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以下簡稱兒保醫療中心),增進兒少虐待事件判斷之科學與實證醫學專業機制,並帶動各區域內醫療院所整體之兒少保護醫療專業知能與敏感度。
 
透過跨專業網絡團隊 完善兒少保護服務工作
臺大雲林分院兒保醫療中心以2020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出版的兒虐診斷與治療教科書第一章「嬰兒警訊式受傷」(Sentinel Injury)翻譯成中文介紹與行動方案,並運用於雲林縣兒少保護個案的照會諮商服務上。例如嬰兒警訊式受傷,指的是尚未能扶著橫向走的嬰兒(Non-cruising infant)有不尋常的受傷,此時孩子身上任何一個徵兆都必須認真檢視,若不只一處受傷瘀青,則應有行動方案(通報就醫),進行腦部、腹部及骨骼等相關潛在傷害的監測。蔡政憲認為,「警訊式傷口係預告可能發生的悲劇,它必須被看見」,面對嬰兒即使輕微但不尋常的受傷,如能及早進行潛在傷害的檢查,或可及早發現其藏於身體內的傷,便可避免下一次發生的重傷害或死亡。而為建立跨專業網絡團隊,對兒少虐待個案進行更有效的診察與處遇,雲林縣自2013年即整合急診醫學部、兒科精神科與社工室,結合醫療、社政、檢警等專業團隊,深耕兒少保護服務工作。
110年度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授證記者會暨研討會。
兒保醫療中心建立科學與實證醫學之診療制度,對於傷勢複雜、嚴重的兒少虐待個案提供完整身心治療,及個案家長親職及衛教諮詢與輔導,同時提供兒少保護社工人員強而有力之後續評估處遇依據。從兒保醫療中心角度,認為每個兒少保護案件都需要醫師診療、中心個管師進行協調與追蹤、司法單位介入調查、社工員評估並擬定處遇計畫及媒合可運用資源等,各個專業及環節都缺一不可;每個網絡人員都應合作,相互保持警覺(Be alert)、做好準備(Be ready)、保持連結(Stay connected),方能在兒少保護工作上竟其功。另兒保醫療中心並具有各區域兒少保護火車頭的角色,除持續協助個案驗傷診療、強化兒保醫療專業與跨專業網絡合作外,並透過交流與教育訓練,提升區域內其他醫療院所相關人員之兒少保護醫療專業知能與敏感度。

綿密兒少保護安全網絡 一個都不能少
衛福部表示,有效的兒少保護服務工作不單是醫師診察治療、檢警人員調查偵辦,或社工人員逕自評估處遇等各網絡單位單打獨鬥即可達成,從蔡政憲這位熱血醫師多年來的實務經驗可以看到,兒少保護需要醫療、檢警、社政等跨網絡單位共同合作,及時接住每一個受傷的孩子及其家庭。

為建構綿密的兒少保護安全網絡,除兒保醫療中心外,衛福部並自2019年起推動「強化兒少保護跨網絡合作實施計畫」,並訂定「重大兒童及少年受虐案件司法早期介入及三方(社政、檢警及醫療)合作流程」,期藉由不同網絡專業人員各自發揮所長,透過資訊共享、交流與討論,共同訂定最符合受虐兒少及其家庭需求的處遇計畫並提供最適切服務,這已是相關網絡工作者的體認與共識。此外,衛福部也持續透過修法,強化各網絡體系的角色職責以及服務銜接,讓兒少保護網絡更為健全,讓我們的孩子都能平安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