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高齡營養新食代
透過食材切割技巧和烹煮方式改善營養狀況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兼社區營養推廣中心主任 張惠萍
享新知
人氣(40)
65歲以上長者隨年齡增長,身體功能逐漸的退化,很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增加衰弱及失能的風險。為了促進長者的健康,健康署特別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從挑選食材、調整切割大小及烹煮等技巧,製作軟硬度易於咀嚼的餐點,讓長者不但能「吃得下」更能「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讓用餐成為長輩最享受的時光。
 
每餐水果拳頭大:水果可提供維生素、礦物質及植化素等,具抗氧化、抗老化功能。每餐水果攝取量約1個拳頭大或切塊水果約1碗,每天至少吃2次水果,建議選擇在地、當季及多樣化的水果。另外,新鮮水果較市售100%果汁更能給長者訓練牙口咀嚼能力的機會且增加纖維質的攝取量。

菜比水果多一點: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及植化素,可維持腸胃道健康及提升疾病的防禦力,應該吃的較水果多一些,最好選擇當季盛產且不同顏色的蔬菜,可獲取不同的營養素。另建議可用一些烹調小技巧讓蔬菜質地變軟,例如:選用嫩葉、切小丁、切絲或拉長烹調時間,都能更好入口。解決長者便秘問題,攝取足夠的纖維質很重要,若需將蔬果打成汁,則建議不要去渣,以保有較多纖維及營養成份。

飯跟蔬菜一樣多:全穀雜糧類與蔬菜的攝取量相同,且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為糙米、紫米、小米、燕麥、玉米、地瓜等少加工之原態食物,才能攝取到較多的膳食纖維及營養素。長者常因糙米及五穀米質地偏硬而降低攝取的意願,建議可先將糙米或五穀米洗淨,浸泡1-2小時後,再以米跟水的比例為1:1.2烹煮,就可煮出質地柔軟的糙米飯或五穀米。

豆魚蛋肉一掌心:豆魚蛋肉類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每餐約攝取1掌心大小。豆類提供優質植物性蛋白質;魚類,尤其是深海魚富含EPA、DHA,有保護心血管、視網膜神經細胞及腦神經的作用;雞蛋有完整的胺基酸成分,並含有保護眼睛黃斑部的葉黃素;紅肉則除了蛋白質外也富含鐵質等。選擇順序建議為豆類>魚、海鮮類>蛋類>禽肉、畜肉。長者在選擇肉品時,考量牙口問題,建議應用一些烹調技巧將肉質變軟,像以拍打斷筋的方式或用水果酵素(鳳梨、木瓜、奇異果)醃製,可使肉質較軟嫩。

堅果種子一茶匙:堅果種子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E,可取代部份烹調用油。堅果種子每餐攝取1茶匙量,一天三餐加起來1湯匙(1湯匙=3茶匙)可一次攝取。挑選市售堅果以低溫烘焙、無調味、包裝完整及新鮮為原則,避免油炸產品。

陪伴讓進食更愉快 推廣高齡友善餐點 還給長輩自在社交
張惠萍表示,手冊提供明確的食物質地調整分級讓營養師、高齡長輩與照護者能更有效溝通,具體理解「軟一點」「硬一點」所指意涵,這是推廣過程中感受到各方最有共鳴的部分。曾遇過長照機構掌廚年輕廚師本來不太能理解高齡長輩需求,在得到這些資訊後就知道可以怎麼做了,掌廚者集思廣益,互相交流能符合各級質地的食譜與作法。例如拍打、去筋膜、用鳳梨酵素醃都能讓肉類變軟,纖維多、質地較硬的蔬菜先冷凍過能變柔軟且不影響色澤等處理手法,皆能保有美味。

因應高齡化社會,質地飲食推廣也走入社區與餐廳,當餐廳推出高齡者適合食用的餐點時,長者就不需因「怕麻煩人家」而減少與親友聚會外食。社區關懷站也可準備食物調理機、料理用剪刀等工具協助前往的高齡者進食。「一起吃才好吃!」張惠萍表示,若只有長輩獨自一人用餐,缺乏陪伴,則較容易發生吃不下、吃不夠的情形,社區共餐不但提供均衡營養的餐點,更給予陪伴、互動的社交機會,一起聊天、運動甚至玩玩桌遊等各種活動,讓高齡者吃得開心、持續動腦,保持身心健康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