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長劉蓉台
致力精神康復者回歸社區生活,永不停歇
繪人文
人氣(43)
在精神醫療社會服務領域耕耘了46年,劉蓉台於2021年獲頒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特殊貢獻獎」,在即將年屆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獲獎,與其說是對自己的肯定,劉蓉台更希望將之視為對後進的鼓勵。因為她知道,精神醫療社會工作是一個還在持續進步的領域,不論是藥物療效、精神康復者與社會大眾互動的方式,許多層面都還有可以改善進步的空間。
 
成立協會 作為傳遞心聲的平臺
協助精神康復者家屬了解精神疾病,讓他們知道返家後如何照顧並安排精神康復者的生活起居,是精神醫療社會工作的主要任務。在醫院任職時,劉蓉台每面對一位家屬,就需要重複教育一次,多年來不斷反覆做著同樣的事,難免疲乏。她想著,何不利用團體合作的力量,讓家屬之間可以相互協助,交換彼此照護的經驗?起心動念後,劉蓉台將這個想法分享給在第一線工作,一起參加讀書進修會的社工朋友們,而這些來自臺北市七家公私立醫院精神科的精神醫療社工們,決定共組協會,結合各醫院精神專業人員、家屬、病友、民意代表、社會賢達人士等,在1984年7月成立了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
劉蓉台(右二)帶員工參訪香港會所。
劉蓉台表示,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是一個讓精神康復者及其家屬的聲音,有機會傳遞出去的平臺,希望協助家屬及有能力的精神康復者能發揮自助互助的力量,培養他們為自身權益倡導的能力。劉蓉台回憶,在戒嚴時期要成立團體組織非常困難,申請案件不知被退了多少回,然而當時發生的數起社會事件,間接催促政府面對精神病人議題,協會終於得以成立。

在公部門服務滿30年,劉蓉台退而不休,往後的16年,她將心力投注在協會事務上,為精神康復者的人權、心理健康做各方面努力,期待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康復者的關懷及接納。例如透過不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倡議,發展社區型關懷據點及會所、庇護就業、社區復健中心、社區居住家園等方案,讓精神康復者能用更多元的方式融入社區,有能力面對自己過好生活,並以提升精神康復者平等參與社會、促進其自立發展為理念,擺脫對精神病人醫療化與汙名化的社會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