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長劉蓉台
致力精神康復者回歸社區生活,永不停歇
繪人文
人氣(43)
在精神醫療社會服務領域耕耘了46年,劉蓉台於2021年獲頒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特殊貢獻獎」,在即將年屆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獲獎,與其說是對自己的肯定,劉蓉台更希望將之視為對後進的鼓勵。因為她知道,精神醫療社會工作是一個還在持續進步的領域,不論是藥物療效、精神康復者與社會大眾互動的方式,許多層面都還有可以改善進步的空間。
 
與社區融合 才有機會平反汙名
不可否認,因為某些社會事件以及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現今社會面對精神康復者,仍以避之唯恐不及的態度處理。劉蓉台認為,惟有讓精神康復者與社區居民接觸,精神病人污名化的觀感才有機會減少。為促進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增進社會大眾接受度,政府提出精神病人社區融合計畫,幫助精神康復者順利回到一般人可達到的生活模式;協會也透過社區居住家園、社區復健工作坊、庇護就業等服務,協助精神康復者重回社區生活,提供機會進入就業市場。劉蓉台說,工作是精神康復者最重要的復健,協會以駐點清潔的方式,在就業服務員的陪同帶領下,訓練精神康復者進入社區學校從事清潔服務工作,當社區居民有機會感受到精神康復者投入工作的認真模樣,對精神病人的刻板印象才有可能改觀。
劉蓉台(第二排左四)與各家精神醫療社工參加聯歡會。
近幾年來,公私部門透過各項精神衛生政策、宣導活動、復健成果展演等努力,逐漸改變社會大眾對精神病人的看法。劉蓉台說,過去想在社區設置復健中心,都會受到鄰近居民激烈抗爭,2018年協會開辦的社區家園,已有房東願意出租空間給我們,也算是一大進步。精神醫療社會工作這條路很長,社會大眾對精神康復者的觀感,絕非一個政策下達就能說變就變,因此劉蓉台認為,在這條路上除了靠政府的力量,精神康復者及家屬們更要學會自助與互助,盡自己所能、做可以做的事,才能推動社會一起進步。舉國外推動之同儕工作為例,認為運用精神康復者本身罹病與復健康復過程的經驗,是協助其他精神病人復元最好的借鏡,因此衍生出一種工作模式,在出院準備服務階段即將精神康復同儕工作者納入團隊,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讓精神康復者重回家庭與社區之路可以走得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