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人門號或公務手機 也能下載使用APP
由於有不少民眾的行動裝置門號是登記在親友的名下,甚至有些民眾平時最常使用的手機是登記在公司之下。李伯璋指出,這種情況就沒有辦法運用行動電話認證,必須要回歸到原本的裝置碼認證。
李伯璋解釋,「裝置碼認證」有兩種方式,包括第一種,也就是準備電腦、讀卡機、健保卡、戶號(居留證號)、電子信箱,利用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密碼,在收到確認信、並點選確認信的連結後,就算註冊成功、取得裝置認證碼;第二種方式,就是攜帶本人健保卡,至健保署各分區業務組聯合服務中心臨櫃辦理。他說,完成裝置認證,即便手機門號不是自己的,也可以使用健康存摺APP。
開放學研產業匿名運用資訊 逾9成同意學術研究
截至2021年12月底止,臺灣的健保資料庫已累積708億筆就醫數據和37億張醫療影像,是國際稱羨的大型醫療資料庫。為促進醫療健康技術發展並增進國內研究量能,健保資料在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前提之下,開放學研單位申請應用,統計自2005年到2021年3月發表在國際具影響力期刊的學術論文,已累積有6,550篇,成果相當豐碩。
由於廣泛運用健保大數據這背後蘊含的公共利益與人權議題的衡平,是各界關切的重大議題,健保署特別在健康存摺進行「健保資訊運用及共享」意願調查,收集民眾對於健保資料開放申請運用的看法。
李伯璋指出,截至2022年3月4日為止,填答人數達13萬7,772人,其中有91.5%的民眾,同意加密處理後之健保資料提供學術研究,另外有85.0%的民眾同意提供給產業應用。另外,健保署參考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原則,同時設計「個人資料利用告知同意書(試辦)」調查,已有5萬9,804位民眾藉此表達個人健保資料自主決定意願,同意提供學術研究利用為92.1%,同意提供產業運用為86.6%。
最新改版疫苗通行證 紅黃綠好辨識
健康存摺目前已整合了醫事司的安寧療護及器官捐贈意願簽署、疾病管制署預防接種資料、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健康署)癌症篩檢資料等,並透過大數據資料,讓民眾可以隨時透過手機來掌握個人健康情形,更提供使用者肝癌風險、末期腎臟病及心血管疾病評估等功能,近期更因COVID-19疫情走勢,健康存摺也配合我國防疫政策提供COVID-19病毒檢測結果、疫苗接種預約、紀錄等資訊,協助民眾做好個人防疫。
健保署為讓使用者有更好的操作體驗及優質的操作介面,於2020年委託UI/UX專業團隊,透過觀察使用者的操作反應及回饋,在原有功能不減列的前提下,提出了健康存摺的改版規劃建議,改版完成後,先以健康存摺嚐鮮版上線,並搜集使用者操作後的建議,因逾八成使用者對新版健康存摺感到滿意,並於2021年12月27日正式改版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