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於中藥成分資料庫
吳永昌擺渡科學化、現代化潮流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製藥碩士學位學程講座教授 吳永昌
繪人文
人氣(16)
第二屆玉階獎卓越貢獻獎得主,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製藥碩士學位學程講座教授吳永昌,在中醫藥科學化、現代化潮流中貢獻所長,不僅發表過無數學術文獻與著作,更在SARS、H1N1流感與COVID-19等疫情流行期間積極參與新藥開發,持續投入於研究之中。
 
推動中藥GMP認證 整頓市場風氣
吳永昌回顧在1990年中藥GMP認證剛推動的年代,當時全臺灣共有300多家中藥廠,惟品質良莠不齊,有些中藥廠甚至在廚房擺個大鐵鍋熬煮中藥就直接生產了,不僅品質效果存疑,甚至用藥安全也不受保障。

醫師的醫術再高明,仍需搭配品質穩定的藥物才能得到療效。吳永昌回憶,產官學界一致認為必須比照西藥廠的GMP制度,以落實中藥的科學化。因此,政府單位與中藥產業界共識推動認證制度以確保品質安全,由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即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前身)訂出規範並實地到全臺每一家中藥廠進行查廠,以確保藥物品質穩定及療效,也因此帶動中藥的科學化、現代化風潮,以師徒或家業傳承的中藥商,需通過中醫藥專業課程訓練與認證考核,確保藥商對中藥材具基本認知。歷經多年改革,目前GMP藥廠約有80家,相關藥廠皆在這波改革後茁壯,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清冠一號、二號的生產也皆有其參與。當時在高雄醫學大學擔任教授並兼任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的吳永昌,也參與這一波中藥科學化改革。
吳永昌教授多年投入天然成分研究,為中醫藥界貢獻良多,榮獲第二屆玉階獎特殊貢獻獎。
天然物成分研究起頭 奠基《臺灣中藥典》
「從天然物裡找到有生物活性、藥效的成分或解開它有毒的化合物,能對人類很有幫助。」吳永昌在高雄醫學大學攻讀碩、博士時,恩師是臺灣研究本土天然物成分領域的開山祖師盧盛德教授。當時他才剛入門,對天然物成分研究這塊領域還有些懵懂,在盧教授指導下展開本土番荔枝(釋迦)科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隨後陸續在日本、美國做完博士後研究,之後回到高雄醫學大學任教展開學術研究工作,於釋迦種子中找到頗具抗癌功效的化合物「Annonaceous Acetogenins」,當時在整個實驗室集中火力的積極鑽研下,一舉成為全球該類抗癌天然藥物化學領域的四大實驗室之一。

吳永昌研究天然物成分的歷程與臺灣中醫藥科學化的腳步非常相合,不只是機運使然,更是心血投入的結果。他回顧1991年創立天然藥物研究所時,展開了指標成分的分析研究,根據傳統中醫學中的「道地藥材說」這項理論:「同一種藥物在不同地區、季節、藥用部位,所採藥效均會有所不同」,這些理論都在後續分析研究中得到印證。

藉由這些研究成果,吳永昌於1996年起擔任中醫藥委員會委員,帶領「中藥對照用指標成分物理化學資料彙編」專書的編撰,與高雄醫學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成功大學、臺灣大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等專業團隊共同努力合作,「中藥對照用指標成分物理化學資料彙編」專書於2002年出版,該彙編針對59種中藥指標成分進行編錄並不斷編修,建立了國內中藥材成分的標準及臺灣中藥製劑品質標準的依據,更為後續「臺灣中藥典」的編撰奠定鞏固的基石。

面對疫情不缺席 帶團隊練兵累積經驗
在全球面臨SARS、H1N1流感與COVID-19疫情時,吳永昌屢次率領團隊研發藥物,成果豐碩造福全球,回顧每次抗疫的經驗,都可看到中藥研發技術隨著全球醫學進步的軌跡。

2003年SARS期間政府所發動「SARS 專案研究計畫」,中藥也納入開發新藥的計畫中,研究團隊從上百種抗病毒藥材的典籍中,檢視其化學成分及萃取物,找尋可應用的藥材;2009年H1N1流感時,團隊發現了阿魏(Ferula)萃取物及其多數活性成分先導化合物,例如克流感藥物(Oseltamivir)即是從中藥八角茴香種子萃取出「莽草酸」而製成抗病毒藥物,此項研究成果刊登於美國頂尖天然物化學期刊,並為美國化學學會網頁之新聞頭條。

COVID-19疫情爆發開發團隊從2,000多種的化合物中,以分子對接技術篩選出先導化合物,再從資料庫中快速找到60多個候選藥物,最後找到6個可用的先導化合物,在研究中發現雷公藤及山藥之純化合物具有強效功效,同時牛樟芝亦具有抑制作用成分。

擴充藥物樣品資料庫 與世界競爭新藥開發
近年吳永昌投入心血主持「台灣藥物樣品資料庫(Taiwan Database of Extracts and Compounds,簡稱TDEC)」,整合中草藥、海洋生物與微生物等天然物「粗萃取物」、「純化合物」及「相關化學合成衍生物」相關資料,提供產官學研各界查詢與應用,針對藥物樣品名稱、化合物結構、物化特性與生物活性等資料提供跨領域媒合交流及合作。

有這個資料庫作後盾,運用現代的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分子生物醫學,配合醫藥化學、對接技術,可以快速媒合出先導化合物並找出候選藥物,將有利於新藥、新試劑、新治療模式及新興醫材等研究開發,有助提升國內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生技醫藥研究能量,以應對全球生技研究快速發展及激烈競爭的趨勢。

吳永昌認為,從典籍尋找靈感並開發新藥有無限可能,且臺灣的優勢在於擁有獨特的天然物資料庫與訓練紮實的研究人才,再加上近年醫學界對中醫藥相當重視,也有許多中西醫藥合作的嘗試。因此吳永昌認為,將老藥進行轉譯研發將是未來的研究趨勢,臺灣應該加緊腳步,不能停留在基礎研究上,中藥新藥開發的相關法規也應該跟上時代,協助加快新藥臨床實驗。

樂在研究 盼培育後進、加速臨床實驗腳步
「希望藉由這些小小成就,讓後輩可以來學習,讓臺灣的中藥研究能夠再更發光發亮。」吳永昌近20年在中藥科學化、現代化潮流中投注心力並且身為帶領者,進行臨床試驗迄今發表了675餘篇論文,亦取得歐、美、日等國與臺灣共40餘項專利及6件技術移轉,成為名列全球2020~2024年Top 2%頂尖科學家,同時也為今(2024)年臺灣最佳化學科學家第28名。但吳永昌仍不滿止步於此,直呼「我覺得我太慢進入轉譯研發了。」希望自己能更早投入中草藥轉譯研究這個領域,以爭取更多領先優勢。
吳永昌教授的努力,讓世界看見臺灣對天然藥物研發的能力,獲頒第38屆天然藥物研討會終身成就獎肯定。
在教學過程中他也常與學生分享,雖然實驗約有八九成的結果能與理論得到驗證,但不如預期的那1~2成卻可能是驚喜的所在,回顧過往研究過程,當時雖然沒有現在那麼精密多樣化分析儀器可借力,但他靠著勤跑圖書館、不斷查閱相關文獻找尋解答實驗難題的答案因而有新發現,靠著就是一顆不停問「Why?」的好奇心與毅力。

吳永昌至今仍維持著週末打網球及登山的嗜好,打球登山不僅為了健康更為了鍛鍊強大的意志力,回想當年赴日留學前與恩師盧盛德一同登玉山並立下志願,對他們而言,研究需要堅定毅力與信心,才能克服一路的困難與挑戰直到攻頂。吳永昌堅持繼續創新研發、提攜後輩,盼大家一起再接再厲的向前努力,發揚中醫藥的優點,為全球人類帶來更多的健康福祉。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