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防治新挑戰
及早篩檢防患未然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文字撰寫|林怡慧
享新知
人氣(14)
近年來,性傳染病感染有年輕化趨勢,13-24歲年輕族群確診感染梅毒或淋病人數皆呈上升趨勢;而去(2024)年經由孕婦全面篩檢愛滋計畫發現的新確診愛滋病毒感染女性個案數達10人,亦為近年新高。對於育齡女性來說,性傳染病的風險不容忽視,因為不只關乎女性自身的健康,更攸關未來新生命的健康。為提升育齡女性對性傳染病的正確認知與自我保護意識,並強化女性愛滋篩檢服務管道及資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自2024年10月起擴大將人工流產女性納為公費愛滋篩檢服務對象,促進潛在感染者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積極運用篩檢行動守護女性健康。
 
女性性傳染病感染人數增加成警訊
性傳染病防治正面臨新的挑戰,自2020年起梅毒與淋病整體感染人數呈上升趨勢,雖2024年相較2023年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13-24歲年輕女性感染梅毒或淋病的人數增幅仍相對明顯。疾管署提醒,部分性傳染病如梅毒、淋病在女性身上可能無明顯症狀,以致女性對於感染性病警覺度沒那麼高,若未能及時發現及治療,可能會影響女性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

真實案例進一步凸顯了風險的存在。一名女性因下腹疼痛、有異常分泌物而就醫,經檢驗確診為淋病,由於過去沒有感染病史,經醫師進一步問診後發現,其伴侶曾出現尿道不適,但卻未及時就醫,且雙方平時性行為無使用保險套的習慣,因而導致淋病交叉感染。

另外,梅毒與淋病雖屬可治癒的疾病,但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若持續有不安全性行為,有可能再次感染。因此,不論是否有症狀,定期篩檢與安全性行為是每位女性守護自身健康關鍵的一步。
預防母子垂直感染 孕期也要做健康管理
隨著育齡女性感染梅毒人數呈上升趨勢,懷孕女性確診通報梅毒個案數亦呈逐年上升趨勢,導致確診母子垂直感染先天性梅毒的寶寶及疑似個案較以往高出許多,情況令人憂心。國內一名兩個月大的嬰兒因持續高燒就醫,經醫師檢查發現身上出現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骨質異常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先天性梅毒。追溯感染源發現,嬰兒的母親也確診梅毒,回溯其於懷孕第12週與32週皆曾接受例行產檢並進行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研判可能是在懷孕後期至臨產前,因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梅毒,但未能及時檢驗與治療,導致母子垂直感染。

母子垂直感染是指女性在懷孕、分娩或哺乳期間,將病原(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的情形。有不少夫妻認為懷孕就可以無套性行為,因為不需考慮避孕,但這就給了性病見縫插針的機會,因此即使懷孕中,也應透過安全性行為(包含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保護孕婦與寶寶的健康。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