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基督教醫院深耕偏鄉照護
把愛帶進阿里山
受訪對象|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副院長 劉中賢
文字撰寫|李靜
繪人文
人氣(7)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戴德森(Marcy Leroy Ditmanson)醫師的一句話,不僅成為嘉義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嘉基)的起點,至今仍深植嘉基團隊心中,成為他們照護阿里山鄒族族人的信仰核心與原動力。
 
1958年,戴德森醫師由美國自由信義會派遣來臺,選擇落腳醫療資源稀缺的嘉義。他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以徒步方式走遍阿里山鄉各部落進行行動義診與關懷,後來更創立診所,從最早的30床一路壯大到如今超過千床的區域醫院,並在國家長照政策尚未成形前,即投入偏鄉醫療與高齡照顧服務。回顧過去這些年,儘管世事變遷,他們對於關懷偏鄉、少數原民部落的初衷卻從未改變,日前獲頒衛福部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獎殊榮。

走進部落不只看診 「以人為本」共築照護網絡
嘉基副院長劉中賢回憶,25年前他剛進醫院時,由於醫師人力不足,時常得輪流上山支援偏鄉醫療,鄒族居民在健康意識不足及看診不便的情況下,三高問題普遍缺乏控制,因此平均壽命也比一般人少了10歲之多。

為改善醫療不平等,團隊把超音波、心電圖、藥物通通帶上山,開始逐戶走訪每位居民家裡,深入瞭解健康狀況與生活環境,並邀請他們到診所看診,甚至在族人聚集的時段進行健康衛教,一點一滴建立起信任關係。更重要的是,在部落健康中心服務的同仁,包括醫師在內,更有超過7成是部落族人,大大提升了服務的文化敏感度,同時也會邀集部落耆老、村長、社區幹部共同開會,實際了解部落居民的需要與文化,再一起擬定政策,深深紮根於部落濃厚的情感連結中。

從家庭訪視到街角據點 健康小站串起照護與生活場域
「健康小站」的設立,正是基於對部落慢性病問題的深入觀察。劉中賢指出,在家庭訪視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居民中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的個案常年居高不下,除了與傳統飲食習慣有關外,更深層的原因來自於「健康不平等」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原鄉地區的照護政策、就業機會、教育資源與經濟收入等各方面,與平地城鎮的落差。
嘉基團隊與在地商家合作,設立健康小站,利用社區的力量協助居民自我管理健康。
衛生福利部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地址:115204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6段488號
電話:
886-2-8590-6666
Copyright2024 衛生福利部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