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為什麼是「社工」?
林萬億的社工志業,源自貧窮家庭的深刻體驗。他出身佃農之家,父母在鄰居建議下,決定送他到臺北求學,盼望能翻轉命運。為了兼顧農務與學業,他選擇半工半讀,白天幫忙務農,晚上就讀臺北市商初商夜間部。當時從泰山到臺北的公路局月票需52.5元,每到月底,他便得向母親要錢購票。母親若沒錢,就會拉著他的手到鄰近的親戚家借錢。他回憶,當時不只一次被鄰居酸言酸語:「家裡沒錢還送小孩去臺北讀書。像我們家小孩去鐵工廠當學徒,還有錢賺。」
「這就是貧窮家庭的悲哀。」林萬億感嘆,這樣的情境反覆上演,富有的親戚甚至會登門,看看他們初一十五吃什麼,是否吃著大魚大肉,刻意賴帳不還錢。林萬億說,儘管數年來,母親好多次問他:「還要繼續讀書嗎?」但父親仍堅定地說:「不要聽那些三姑六婆的閒言閒語,繼續讀,好好讀!」這段經歷讓林萬億自幼便不信「富人因努力致富、窮人因懶惰致貧」的說法。
當時的他,還不知道有社會工作這行業,但他早已深信「努力的富人可能不少,拚命上進的窮人更多」,只是缺乏資本、方法與機會。正因如此,政府更應幫助窮人累積資本、習得技能、創造機會,更不該污名化貧窮。
直到高商畢業,林萬億思索著,時代在改變,唯有讀大學,才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於是他在服完兵役後,到臺北牯嶺街舊書攤買二手課本,認真自修考取臺大社會系社工組,學習成為關心社會事的社工人。那是臺灣民主運動蓬勃興起的年代,貧富差距、勞工權益、環境保護、性別平等等議題逐漸引發關注,為社工人提供了豐富的街頭體驗學習機會。他雖在大三便通過社會行政高、普考,一畢業就可以安安穩穩地當公務員,但他仍選擇關心實務,繼續讀研究所、教書、公費出國深造,在自由學風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走上一條關心弱小、倡議社會公平正義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