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衛生社工
多重議題精神病人社區整合服務
文字撰寫|賴品瑀
受訪對象|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心理衛生社工督導 陳道新
話焦點
人氣(62)
行政院於2018年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2018-2020)」,匯集中央及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的力量,要與社會大眾共同織成一張巨大的社會安全網。其中,心理衛生社工所扮演的角色,沿襲2006年以來的精神病人社區關懷訪視制度經驗,透過積極訪視照護,以降低相關暴力風險、減少社區精神病人危機事件。並自去(2021)年起,透過「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2021-2025)」,再擴張保護網,要接住更多的人。
 
心理衛生社工 安全網的第一線
心理衛生社工(以下簡稱心衛社工)的工作,在社會安全網第一期計畫的規劃中,主要服務對象是經衛福部精神照護資訊管理系統與保護資訊系統所串接的列管個案,也就是精神疾病個案,合併有兒少保護、家庭暴力、性侵害事件加害者身分的個案。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心理衛生社工督導陳道新說明,當家暴案件發生後,主要由心衛社工與保護性社工攜手介入,保護性社工負責協助受害者重建生活,而加害者則在心衛社工陪伴下,先受醫療評估確認是否有精神疾病,再對自殺危險、暴力風險、家庭功能、個案需求等議題進行評估,才會訂定服務目標。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協助,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協助個案能與家人修復家庭關係,在社區中穩定生活。

家暴受害者與加害者為家人,家庭關係難以切斷,單協助受害者重建是不夠的,因為仍可能遭加害者重複施暴,因此,妥善協助加害人便成最重要課題。但追究起加害者為何犯下暴行,陳道新坦言,「加害人也是被害人」,人生之初本性善良,卻因生命經驗中各種不當對待與挫折累積造成的創傷、精神疾病合併多重議題,導致單次事件的觸發使個案發生家暴行為,這是需要進一步就醫治療與服務協助的。

個案因家庭關係、精神疾病、就業、福利及社區居住等多重議題衍生其出現暴力行為,但他們往往缺乏尋求資源的能力,又受歧視、社會排斥、貧窮或孤立,若沒有張開安全網接住他們,任由社會對其排擠並持續造成創傷,問題便不能真正解決。

累積實戰經驗 社工專業、相關機構整合缺一不可
以臺南市為例,在第一期計畫執行的3年期間內,670個精神疾病家暴個案中,共有96名有再犯紀錄,再犯率為12.6%,低於全國平均的17%。數字的呈現是各單位共同的努力,2021年臺南市心衛社工服務了1萬1千多人次,包含諮詢輔導、醫療陪伴、經濟協助、與轉介通報等處理措施。陳道新認為,服務要有成效,除與保護性社工密切合作很重要外,心衛社工的專業也必須持續精進。

在專業能力的要求方面,心衛社工必須具有一年以上的直接服務經驗。由於陪伴精神疾病加害者個案時,涉及整合就醫、就業、就學及福利資源,必須綜合個案的多元需求提供整合服務,也必須瞭解法律相關規定與流程,才能協助有司法議題的個案,給予適當的安心陪伴及資源介入。此外,心衛社工還需要熟悉醫療的程序,並且與社區緊密結合,熟知醫師及其團隊的治療計畫,才能妥善協助個案溝通及穩定病情。因此,在心衛社工培訓中,有安排醫院見習的課程,讓社工能即早知悉醫療的制度、並建立自己的資源人脈。
陳道新(圖左)至個案家中拜訪,給予個案關懷與陪伴,協助個案銜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