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問題所在 以專責概念讓艋舺公園煥然一新
「在臺北車站露宿的街友約有200位,但白天你根本看不出誰是街友,因為他們把自己打理得很乾淨,在車站附近活動,看起來與一般民眾無異。」萬華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工師楚怡鈞認為,對街友會有髒亂臭的既定印象,多是媒體報導相關議題時,為了畫面的衝擊感,特別去呈現沒有自理能力的街友狀態,因而長期塑造出來的形象。
楚怡鈞從事臺北市街友服務超過10年,他談起當時的萬華艋舺公園,白天路邊垃圾滿地、人群喧囂聚集,街友被視為環境髒亂、龍蛇雜處的始作俑者。但楚怡鈞發現,艋舺公園真正需要處理的是髒亂及秩序的問題,而非街友。為提出可信證據,楚怡鈞開始從凌晨5點蹲點艋舺公園拍照,每隔一小時拍一次,一路拍到晚上12點,將所有照片攤開來,可以清楚算得出來,白天有近千人在公園裡活動,但實際露宿公園的街友,只有不到白天的一成。
活動的人多,製造的垃圾就多、發生衝突的機率也較高,聚集在艋舺公園乞討、喝酒、賭博的民眾,他們的行為卻都被算在街友身上,「公園的亂與髒不是來自街友,而是沒有秩序、失能的公園管理。」楚怡鈞說,於是臺北市成立「艋舺公園專案」,從警政、環保、衛生、公園管理及社政五大塊領域切入,每個局處都有專人處理艋舺公園的需求。例如將垃圾最後清運時間從下午5點延長到晚上11點,加強取締違反社會秩序的聚眾鬧事、喝酒賭博等行為,僅花1~2年時間,就讓艋舺公園在環境清潔、公園秩序上有很大改善。2020年公園管理處也規劃出街友的行李置物區,並製作專用的防水購物袋給街友使用,經過統一管理,艋舺公園的容貌煥然一新。
臺北市列冊的街友人數超過600位,近九成集中在臺北車站、艋舺公園,因此慈善團體的愛心物資,第一時間也是往這裡送。根據楚怡鈞觀察,當時艋舺公園一天會有15家慈善團體來發餐,物資過剩的結果,造成便當吃一半就丟掉,不喜歡的餐食也丟掉,甚至發放的對象也不是遊民。楚怡鈞表示,「不患寡、患不均」是當時愛心餐食的困境,天氣好時物資過剩,但下雨天遊民可能就領不到餐食。於是社會局花了1~2年時間與慈善團體溝通協調,將捐贈的餐食統一管理,「現在採用智慧型取貨方式來領餐,發放識別卡給街友,有需求的人都可以來萬華社福中心,直接掃描取餐。」透過適當管理,將慈善團體的愛心餐食,發放到真正有需要的街友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