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固醇有好有壞 定期檢查才是王道
血脂是指血液裡脂肪的含量,主要是由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所組成,其中膽固醇又可細分成低密度膽固醇(LDL)及高密度膽固醇(HDL)。當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因為其流動性低且黏稠、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造成阻塞,引起粥狀動脈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並非所有膽固醇都是不好的,如高密度膽固醇,像血管中的清道夫,負責清理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減少血管阻塞的發生,因此有「好膽固醇」之稱,民眾可透過富含omega-3脂肪酸與膳食纖維的食物,來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
通常檢測血脂肪需要空腹8小時以上,才能進行抽血檢測,而測得的血脂數據會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與罹患疾病的風險有密切關聯。若是「三酸甘油脂>200 mg/dL」、「低密度膽固醇>130 mg/dL」、以及「總膽固醇≧200 mg/dL」,即代表血脂肪有偏高的現象。健康署建議民眾,可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如運動、戒菸、控制體重等方式,來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
控制血脂 定期檢查與良好生活並行
民眾除了可透過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檢查監測血脂外,30至70歲的民眾也可運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年齡」、「性別」、「健康檢查數據」、吸菸習慣等資料,就能預測10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掌握自身健康。
健康署提醒,想要有效控制血脂,民眾應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菸、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控制體重,便可有效改善血脂異常的症狀,遠離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