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預防、篩檢及治療
邁向2035消除結核目標
文字撰寫|張茗喧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話焦點
人氣(108)
「結核病(Tuberculosis, TB)」是一種藉由飛沫與空氣傳播的疾病,病人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都可能帶有結核菌,一般人只要吸入帶菌的飛沫就可能被感染,且經常潛藏在人體內形成「潛伏結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但只要與醫師及衛生單位配合、按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潛伏感染者也能及早治療避免未來發病成為結核病。
 
呼應WHO 2035消除結核目標
結核病是影響全球健康的重大傳染病之一,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簡稱WHA)於2014年5月通過WHO提案,希望全球以「終止全球結核病的流行」為目標,共同邁向「零死亡、零個案、零負擔」的願景,努力在2035年將結核病發生率降低到2015年的90%以下,同時減少95%死亡,期盼逐步消除結核病,也希望不要再有個人或家庭因結核病而面臨重大財務負擔。

近年全球結核病發生率平均降幅僅約2%,國際專家學者認為,各國必須找出潛伏結核感染(LTBI)和結核病(TB)的病人並全力治療,同時發展新藥物、新疫苗或新診療技術才能加速發生率的降低,邁向消除結核的目標。

為響應WHO的倡議,疾管署自2015年起核定「我國加入WHO2035消除結核計畫」,並於2020年核定推動第二期計畫,強化結核病主動發現(Find TB)及目標族群潛伏結核感染治療策略(Prevent TB),透過更強而有力的前端預防與介入措施,阻斷疾病在社區中擴大傳播鏈,期於2035年達成消除結核目標,即結核病發生率降至每10萬人口10例以下。

多元管道宣導 加強全民結核病防治認知
據調查顯示,臺灣民眾對於結核病仍有許多錯誤的認知而導致誤解,且對於初期症狀的警覺也需加強,為增進全民對於結核病的認識及防治知能,疾管署每年都會在3月24日「世界結核病日」舉辦大型的防治宣導活動,除了發布新聞稿,也透過1922防疫達人Facebook、Instagram、疾管家LINE@等社群媒體以及無線電視臺公益託播、1922防疫專線等多元管道,提供民眾諮詢與衛教;另外也開發各式多國語言宣導素材提供衛生單位辦理結核病防治活動,促進新住民對結核病的認知,希望消除大眾對結核病的誤解,提升民眾對疑似症狀的自覺力。

除了多管齊下的宣導,疾管署也持續實施新生嬰幼兒接種卡介苗(BCG),避免幼兒因感染結核菌發生腦膜炎,自1963年推行以來,成效相當顯著,幼童罹患結核性腦膜炎風險已大幅降低47倍。